一是平台赋能“促交融”。建强文化交流主阵地。建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艺作品创作基地”,创作出《石榴集》等反映民族团结的30余部(篇)优秀文学作品和《欢乐藏历年》等200余幅优秀书画摄影作品,用笔墨丹青和光影故事生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激活社会参与新动能。成立县级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30余人次,举办“舍得映月圆,同心酿未来”主题活动4次,引导各族群众在守望相助中深化情谊、增进认同。
二是项目驱动“富口袋”。强化资源整合。系统集成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打造“三线记忆”中皇村、“十里酒粮”牛心村、“流光溢彩”双江村等45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各族群众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精准产业赋能。积极争取并用好民族类资金,精准投向大榆镇农文旅融合产业和官升镇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让带动各族群众“富口袋”的实践路径更清晰、成效更显著。
三是凝心铸魂“富脑袋”。文化惠民“接地气”。开展送戏送文化下乡、“流动洪小博”“书香射洪”等文化旅游志愿服务“四进”活动50余场次。主题宣传“聚人气”。举办“左邻右舍一家亲,团结花开满射洪”主题活动20余场次,举办“酒润同心花·诗赋百强梦”民族团结进步文艺作品展10余场次,让各族群众“富脑袋”的探索更有实感、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