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化精准对接,搭建就业“快速路”。依托工业园区主阵地,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动态数据库,精准摸排各族劳动力上万人次,开展定向技能培训30余场,培训各族群众3000余人,创新“企业下单、院校接单、群众点单”订单式培训模式,就业匹配成功率近90%,帮助各族群众实现从“出家门”到“进厂门”的无缝对接。
二是优化服务保障,营造融合“暖环境”。着力提升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构筑嵌入式“统战阵地”,“同心广场”“同心书屋”成为各族干部群众休闲健身、阅读学习、联谊座谈的温馨场所。该阵地全年开展政策宣讲、座谈交流、文化体验等活动100余场。园区设立民族工作服务站,为各族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权益保障等服务1000余次,让各族群众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关怀,增强就业稳定性和归属感。
三是深化长效赋能,构建发展“稳定器”。联动企业建立岗位提升和职业发展通道,举办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0余场次,助力300余名各族职工获得职级提升。选树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开展10余场多样化交流活动,积极宣传共居共事共学共乐中的感人故事。建立就业服务质量回访机制,各族职工满意度达95%以上,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