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营山县以民族类资金为“金钥匙”,通过靶向施策、机制创新、效应叠加三种方式,精准突破当地蚕桑产业发展瓶颈,走出了一条“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振兴走”的特色发展之路。
靶向施策:让“好钢”用在产业“刀刃”上。民宗、财政、农业等部门多方联动,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各族群众需求,经过充分论证和对比分析,决定将营山县青山镇蚕桑产业作为民族类发展资金支持的重点产业,以提升养蚕设施为突破口,助力蚕桑基地设施脱胎换骨。
机制创新:让“活水”滋润三方“共赢田”。探索“专合社+村集体+农户”联动机制,让民族类资金成为连接三方利益的“纽带”,完成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标准化蚕房实现“四季养蚕”,年养蚕批次从3批增加到9批,蚕种投放量从120张跃升至500张,增幅高达316.7%。采用“资产确权+入股分红”运作模式,将相关资产确权给村集体,入股蚕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每年可分红2.5万元。产业项目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务工总人次从2022年的1300余人次增至2024年的5000余人次,通过参与基地务工、合作分红、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40余万元。
效应叠加:让“绿叶”长成振兴“聚宝盆”。生产条件从“粗放”向“标准”转变,利用桑枝、蚕渣等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解决因气候环境原因导致养蚕的批次较少和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每年实现额外收入达20万元。经营模式从“自营”到“订单”转变,推行“订单养殖”,整合散户资源,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培育发展养殖大户、种养能手15户,带动桑园种植面积扩大500亩。效益带动从“有限”到“多元”转变,民族类发展资金精准投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种桑养蚕、园区务工,在产业发展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