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乐山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打好“非遗”融合牌,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传承非遗之魂,加固民族团结之根,有力有效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的步伐越走越实。
聚焦规划先行,有序推进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先后印发《乐山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乐山市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方案(2022—2025)》,明确工作目标,健全非遗认定机制,明确不同主体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边界,规范传统文化传承行为与方式。鼓励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对2017年以来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单位分别给予20万元、5万元奖励;为推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传承有序的传承人队伍,每年给予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截至目前,全市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分别为4项、57项、157项;建成非遗展示展览馆(陈列室)15个、非遗传习所19个;建成省级非遗传习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市级11个。其中峨眉山市武术运动中心入选四川省第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沐川草龙技艺体验基地等26个基地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认定和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0人。
聚焦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亮点。打造传统文化传承新格局,构建“基地+展馆+工坊+景区”的非遗体验场景,促进非遗与研学、美食、节庆、创意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出不少旅游新产品、消费新场景,推出精品非遗研学旅游线路10余条,开发出非遗研学旅游课程28门。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沐川草龙,当地在传习所常年开展项目传承、传习、展示、展演、研学等活动。2024年以来,全市共吸引超过250个研学团队,超过5万人次参与研学旅游。依托跷脚牛肉汤锅、甜皮鸭、苏稽米花糖、西坝豆腐等全市100余项非遗美食制作技艺,先后打造出苏稽古镇、罗目古镇、罗城古镇等8个特色美食聚落,培育出18个特色美食网红街区,让众多美食爱好者用“舌尖”带动“脚尖”、从“食客”变身“游客”。打造中国·四川峨眉山国际武术节,带动乐山非遗美食节、夹江年画节、小凉山彝族火把节等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近年来,提炼最具独特性的非遗元素或符号120余个,打造非遗文创品牌32个,先后创排演艺剧目8个,并成立非遗功夫团“峨眉派女子功夫团”,让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绽放出迷人光彩。强化社会各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识,政府牵头,社会、高校、民众等主体协同发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格局逐步构建,营造出全民保护非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聚焦品牌效应,赋能壮大特色。借助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平台,持续传播推广提升非遗影响力,组织展示、展演、展销非遗项目。举办五通桥龙舟文化展演活动、灵感峨边·甘嫫阿妞全球文旅形象大使选拔赛等大型节庆活动,推动“民族+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扩大影响力;组织峨眉武术、沐川草龙等传承人赴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提高国际知名度。通过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乐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产业升级和富民增收的重要引擎,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积极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才,涌现出峨眉武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赵凌云、彝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乔进双梅为代表的一批保护传承非遗成绩显著的先进个人。乔进双梅评选为“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通过推动非遗品牌与产业融合发展,传统非遗焕发出蓬勃生机,2024年夹江手工书画纸年产值达到2亿元,峨眉山手工茶、小凉山彝族手工茶、犍为茉莉花茶等非遗茶产业实现年产值达到15亿元,彝族刺绣全年带动近300名绣娘就近就业,实现年产值达到1200万元。
下一步,乐山市将持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作用,继续推进非遗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守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推进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生活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