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整合与项目升级,实现资源效益转化。越西县以呷古村为核心,申请省级民族地区开发资金1000万元,撬动其他资金共计5816.99万元,倾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新建彝族家训文化体验中心、民俗园和非遗保护设施,打造2682平方米的呷古民宿集群。这一模式成功将“民族资金资源转化为资产”,并通过“彝绣技艺+乡村旅游”的产业联动,形成商品化链条。2024年,村集体迎来首单收入超40万元,彝绣项目带动务工费发放78.7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
非遗保护与产业升级,实现文旅融合创新。通过“非遗+旅游+产业”模式,呷古村彝绣从传统手工业发展为“指尖经济”。2024年,该村联合县文广旅局、农文旅投公司举办民族服饰展示、彝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吸引游客10万人次。同时,村民参与民宿经营、非遗研学等新业态,既保护了文化传承,又推动“民族传统民居变民宿”的转型。这一实践有效解决了“村民主体性不足”问题,通过政企合作与村民深度参与,形成强劲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实现同频共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民族团结宣传月”“清凉火把季”等主题,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民族文化交流座谈等活动,既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又为文旅发展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升级改造G245、S208沿线乡村路灯广告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成果,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深化了民族团结意识;不仅为凉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板,更印证了“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