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三抓三促”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努力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助力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抓实党建引领,促进服务提质。发挥各社区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围绕“政策宣传、问题收集、团结互助、纠纷化解”四个社会服务功能,培育“社区党组织—邻家大院党支部—各族群众”三级志愿服务团队,培育出“和谐幸福”送温暖、“爱心传递”共享药箱、“惠民意”青少年假期公益课堂等50多个惠民利民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创新“线上+”志愿服务,借助互联网开发“智通光明”等小程序服务平台,通过社区志愿者主动“抢单”认领服务,主动参与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管理服务,协调处理政策咨询、教育医疗、就业就学等公共服务利益诉求,实现在线“交单”评价兑换积分达1000余人次,优评率达90%,营造出良好的社区社会人文环境和社会服务氛围。
抓细互嵌建设,促进“三项”交流。实施“选立一点、点亮一处、示范一片”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细胞工程”建设。指导各社区立足自身实际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结合社区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经历和各民族风俗习惯,以“大坝子”“大湾子”“小院子”单元,探索“共享共乐”模式,精心打造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故事墙。依托社区休闲活动广场、口袋公园、滨江长廊、桃林池塘等资源优势,嵌入式打造“家风文化馆”“豆花文化展览馆”“协商议事亭”“非遗文化厅”“社区记忆”等一批社区特色民族文化景观和阵地,搭建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互鉴交融平台,探索打造互嵌式社区新样板,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抓好文化浸润,促进团结共融。按照“为群众搭建舞台”的思路,通过广泛征集群众文化需求,印发《富顺文艺“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选树“童寺好声音”“吴山村晚”“赵化篮球村超(BA)”“琵琶采摘节”等十大乡村文旅品牌活动,丰富各族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支持协(学)会在社区挂牌设立创作基地,建立文化导师对口帮扶机制,开展文化挖掘和文艺辅导,形成特色“文化走亲”现象,将文化“种”在基层。推出“文艺演出进百院”“书法惠民进千家”“摄影创作进万户”系列活动,确保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长流水、不断线”。打造地方非遗传承、文艺作品等方面的文体活动,培树《长滩谣》《莲萧响稻田欢》等52个原创节目,其中12个节目荣获省市各类优质原创作品奖,全力展现富顺新时代社区文化新气象,奏响基层民族团结文化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