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以政治引领为“要”,固民族团结之“本”。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类主题培训内容,每年培训各级干部500余人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七进+”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知客宣讲志愿服务队开展宣讲活动30余场次,覆盖群众5万余人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通过坝坝会、专题培训班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到村到户,今年已开展培训20场次,培训各族群众600余人次,持续巩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2)坚持以文化融入为“核”,铸民族团结之“魂”。实施“文化凝神”工程,建成大滩镇新生村村史馆、两河口老林村家风家训馆,集中展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教等,宣传励志励行故事,每年接待参观学习群众5000余人次。以蜀道文化为主题,建成明月峡蜀道文化陈列馆、朝天阁,讲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故事,每年受教育群众达10万人次。建成水磨沟红色文化陈列馆、红军文化园、红军战斗纪念碑,举办“心连心、同心向党”红色演出、红色展览等,受教育群众达15万人次。
(3)坚持以共同发展为“重”,结民族团结之“花”。大力发展核桃、蔬菜、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国家级朝天核桃产业示范园区、省五星级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巩固提升。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发展肉牛羊产业,引导企业通过代养、托养、寄养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培育肉牛羊农民专合社2家、散养大户6户,肉牛羊年出栏500余头(只)。深入实施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城市园林美化提升、市政设施完善改进“三大行动”,改造老旧小区14个。
(4)坚持以基层治理为“基”,聚民族团结之“心”。坚持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体系,完善区乡村三级信息库,建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和手机APP,配套开发“民生政策”“我要办事”“你问我答”等5个主题服务场景,实现信息采集、协调联动、便民服务、应急处置等功能一体化。与陕西略阳、甘肃文县等县(区)签订跨区域合作协议,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跨省互通共享、服务管理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