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珙县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建宜居宜业和美幸福珙县”为主题,围绕“六心”发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1)坚定民族团结进步主心骨。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将示范创建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形成“县、镇(乡)、村”三级创建工作体系,上下一心,共同创建。
(2)奏响民族团结进步凝心曲。抓牢“九进”活动,线上线下做足宣传教育,拍摄微视频、录制村村通广播、印制宣传手册,实施“滴灌式”全域无缝覆盖宣传,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评中省市各级文明、示范单位共计53个,先后获批中国好人、四川好人、宜宾好人、珙州好人等共计201个。
(3)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以同步富裕为目标,积极融入发展新格局、新步伐,围绕“宜宾市卫星城市”定位,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各族群众扩宽收入渠道,出台政策做好巩固和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入驻125个项目,解决上万各族群众的就业岗位,打造示范村、达标村25个,完成500个教育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
(4)搭建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积极挖掘本地区各民族“三交”历史,建设县博物馆等场馆;积极提供东西部各族务工人员服务保障,为15.69万名农民工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承接清华大学等高校教育实践活动,共计3万余名青年在珙开展交往交流活动;举办“芦笙文化节”等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推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5)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以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组建石榴籽工作室、“笙声红韵”宣讲团,探索实施“五联互建”工程,创建珙县威信县省级边界民族团结进步联动示范区;打造“阳光村务”监管平台、社情民意“直通车”等工作机制实施善治工程,不断提升服务各族群众质量质效。
(6)编织民族团结进步齐心网。组建苗族文化研究发展研究会等各类协会10余支,吸纳各族会员上千余人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组建县乡(镇)两级全覆盖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汇聚乡村群众文化队伍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充分调动文艺团体和人民群体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惠民服务活动,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项目、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