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增进文化认同。依托市内丰富红色资源,系统打造“一曼精神”“长征记忆”“抗战文脉”三条主题研学路线,推出“情境+科技+艺术”等多维教育模式,全市红色文化阵地年均接待各族群众、青少年超500万人次。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美美与共”的理念促进文化交融,打造民族歌手大赛、省级非遗兴文苗族花山节、“我们共同的节日”等文化交流品牌,全市每年举办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超百场,各民族实现文化交融共进。
二是深化教育融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活动,每年坚持投入民族类资金提升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并对全市10余所中小学进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打造。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道法、思政等课程,近年来,每期“开学第一课”各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相关活动超500场次。与宜宾学院合作成立市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并在学院内推进宜宾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进高校取得丰硕实践成果。
三是拓展基层创新。全市注重拓展民族工作在基层的创新:成立“阿妈的厨房”“石榴籽宣讲团”等宣传团队,有效运用村村通广播、地方文旅活动等载体,通过院坝会、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特色宣传,“铸牢”宣传教育在基层有形、有感、有效;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推行“微网实格”管理模式,建立“德古说理”“石榴籽调解室”“榕言”等纠纷调解平台,推动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