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团结
隆昌市“五大路径”探索互嵌式社区建设新模式
2025-09-01   来源:隆昌市民宗局

隆昌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创新探索“空间互嵌、文化互融、经济共富、社会共治、心理共通”五大路径,有效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构建了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模式。

一是优化社区环境,促进空间互嵌。通过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集中配套看病、入学、生活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本地和外来家庭在社区生活中和睦相处,构建起各族群众嵌入式居住的空间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老旧小社区基础设施改建和电梯安装、天网工程等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对所有居民的吸引力、包容性,让不同民族居民都能安居乐业。目前,已在富顺街社区、康福西路社区等开展试点,探索经验。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互融。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融合文化服务阵地,整合资源,培育特色文艺队伍4支,挖掘社区文艺骨干20余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策宣传、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隆昌本地非遗等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文化活动80场次,吸引5000人次参与,有效促进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融入。

三是夯实经济根基,促进经济共富。将“富脑袋”与“富口袋”有机结合,将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各族群众的核心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构建了“1+13+N”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以1个就业服务中心为核心,13个镇(街道)就业服务站为支撑,N个村(社区)服务点为延伸,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组织300余家企业参加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等96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累计发布就业岗位8000余个,帮助1600余名求职人员实现就业。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0%。

四是拓展服务内涵,促进社会共治。社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社情民意收集和风险隐患排查,定期在小区院落、广场等开放空间召开“居民坝坝会”或“楼栋会”,围绕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外来务工民族群众融入社区管理等,进行面对面协商,听取民意,汇聚民智。建成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受理化解矛盾纠纷76件,群众满意度100%,实现对各族群众的零距离服务和无死角覆盖,让基层“微治理”释放出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正能量。

五是深化宣传教育,促进心理共通。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社区日常宣传和居民生活,利用社区宣传栏、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累计开展“微心愿,邻里帮”等各类活动80余次,服务群众超3200人次,夯实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基础,显著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有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互动交流

  • 领导信箱
  • 访谈实录
  • 网上调查
  • 意见征集
  •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隆昌市“五大路径”探索互嵌式社区建设新模式

2025-09-01 16:31来源:隆昌市民宗局

隆昌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创新探索“空间互嵌、文化互融、经济共富、社会共治、心理共通”五大路径,有效促进社区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构建了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模式。

一是优化社区环境,促进空间互嵌。通过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集中配套看病、入学、生活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本地和外来家庭在社区生活中和睦相处,构建起各族群众嵌入式居住的空间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强老旧小社区基础设施改建和电梯安装、天网工程等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对所有居民的吸引力、包容性,让不同民族居民都能安居乐业。目前,已在富顺街社区、康福西路社区等开展试点,探索经验。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互融。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融合文化服务阵地,整合资源,培育特色文艺队伍4支,挖掘社区文艺骨干20余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策宣传、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隆昌本地非遗等融入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文化活动80场次,吸引5000人次参与,有效促进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融入。

三是夯实经济根基,促进经济共富。将“富脑袋”与“富口袋”有机结合,将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各族群众的核心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构建了“1+13+N”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以1个就业服务中心为核心,13个镇(街道)就业服务站为支撑,N个村(社区)服务点为延伸,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组织300余家企业参加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等96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累计发布就业岗位8000余个,帮助1600余名求职人员实现就业。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0%。

四是拓展服务内涵,促进社会共治。社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社情民意收集和风险隐患排查,定期在小区院落、广场等开放空间召开“居民坝坝会”或“楼栋会”,围绕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外来务工民族群众融入社区管理等,进行面对面协商,听取民意,汇聚民智。建成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受理化解矛盾纠纷76件,群众满意度100%,实现对各族群众的零距离服务和无死角覆盖,让基层“微治理”释放出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正能量。

五是深化宣传教育,促进心理共通。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社区日常宣传和居民生活,利用社区宣传栏、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累计开展“微心愿,邻里帮”等各类活动80余次,服务群众超3200人次,夯实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基础,显著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有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