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与北京市朝阳区学校深化结对共育,以“研+”为抓手,聚焦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打造“行走的课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促进两地青少年在互动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
构建资源赋能体系,筑牢各族青少年交往根基。构建“非遗文创+爱心资助+教育帮扶”三位一体机制,与北京读懂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基金会合作开展“双师课堂”,打破地域限制,两地青少年同上一堂课,在知识共享中拉近心灵距离。成立12个非遗名师工作室,邀请傈僳族纺织技艺、彝族刺绣等非遗传承人面向两地青少年开展线上线下非遗课程,让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交往的情感纽带。北京市朝阳区16所中小学校与县内学校结对,建立“一对一”学生成长共同体,通过书信往来、云端班会等形式,推动两地青少年常态化交流。同时,向160名困难学生发放16万元助学金,为经济困难青少年参与交往活动提供保障。
打造双圈研学矩阵,拓宽青少年交流平台。打造“县内+县外”双圈层研学体系,整合三线文化、民俗体验等特色资源,串联红格镇联合村(傈僳族聚居村)、国胜茶基地(茶文化体验点)等点位,设计“民俗文化探秘”“乡村振兴实践”等主题研学线路。近3年,接待北京交大附中等学校研学师生4批次350余人,组织两地青少年共同参与傈僳族火塘文化体验、茶叶采摘制作等活动,在沉浸式互动中加深对多元文化的认知。研学活动带动文旅消费超80万元,同时为当地青少年提供志愿服务岗位,促进城乡青少年在协作中增进友谊。
深化赴京研学实践,提升青少年交融深度。持续拓展教育协作内涵,今年以来组织2批次116名师生赴京开展“牵手北京·筑梦清北·教育结对绘共富”研学活动。研学团队深入北京日坛实验中学等3所结对校,与北京学生共同参与高三誓师大会、博士地理课等特色教学活动,沉浸式体验首都教育氛围。安排两地青少年结对开展“一日家庭生活”,走进北京学生家庭,感受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文化差异与共通之处。此外,组织参观清华、北大等高校,开展“清北学子成长分享会”,激发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在思想碰撞中厚植家国情怀,推动两地青少年从“接触”走向“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