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优秀文化”,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深入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将书法、杂技、民俗等特色文化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以书法文化为抓手,组织开展“书法进万家”“民族书法交流展”等活动70余次,通过非遗展演、传承培训等方式,保护和传承“蓬溪船山傩戏”“蓬溪呙凉粉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族群众共同挥毫泼墨,体验特色民俗文化,在横竖撇捺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化浸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特色旅游”,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围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打造以“中国红军第一村(牛角沟)-中国红海-县城-高峰山”旅游线路为主轴,多条旅游支线组合的“1+N”精品旅游线路12条。积极推进“旅游+”新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与特色小镇、精品村、田园综合体等协同建设。举办“送蛴蟆”民俗展演、本草文化季、全国门球大赛等民俗活动和外宣品牌活动30余场次,各景区(点)共接待游客8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90亿元,民族团结之花在旅游发展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民族团结+社会治理”,奏响民族团结“和谐曲”。聚焦各族群众需求,打造“一站式”民族服务平台,整合民政、司法、人社等部门资源,为各族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就业培训等全方位服务。积极推动各族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共建共享,组建由党员、志愿者、乡贤等组成的“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推行“积分制”管理,鼓励各族群众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活动,开展矛盾调解、环境整治、关爱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提升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