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团结
乐山市犍为县非遗“牵手”民族文化共育团结之花
2025-04-24   来源:乐山市民宗委

 近年来,犍为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团结基因,唱响“传承互鉴、传播共融、产业同兴”三部曲,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交融并进的新路径。

 一是搭建“传承通道”,促进交往交流。成立犍为县新联会非遗传承分会,将汉、彝、回等6个民族的28名非遗传承人纳入“人才库”。开展“跨民族师徒结对”活动,促成12名工艺大师与各族青年结对,促进密切交往交流。围绕非遗保护、文创开发举办专题学习讲座、交流沙龙8场,推动汉、彝、苗等民族非遗技艺共融共生。组织“非遗金点子”征集活动2期,收集各族群众意见建议20余条,进一步树牢“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意识。

 二是丰富“传播渠道”,增进思想认同。构建“线上云课堂+线下体验课”立体矩阵,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各民族非遗技艺,线下开展20余场通俗易懂的非遗培训活动,打造“民族非遗工坊”“传承驿站”等特色窗口。创新开展“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组织各民族非遗传承人走进10所中小学,通过“理论授课+实操体验”模式,累计培训各民族青少年超1200人次,面向承担“9+3”免费教育任务的犍为县职业高中开设“非遗融合设计课”,让刺绣、剪纸等中华民族非遗技艺在各族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三是延伸“产业车道”,推进共同繁荣。创新“非遗传承+产业联姻”模式,组织新乡贤、党外知识分子、民营企业家等统战力量,与汉、彝、回等非遗项目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推动非遗实现“技艺传承+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多赢局面。创新茉莉花茶采用汉、彝、苗三族文化符号作为包装标识,推出“民族团结主题茶礼”,带动周边近300家农户年均增收8200元;在罗城古镇打造“民族非遗体验长廊”,开办“民族技艺交融馆”,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非遗价值向经济效能转化。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乐山市犍为县非遗“牵手”民族文化共育团结之花

2025-04-24 17:22来源:乐山市民宗委

 近年来,犍为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团结基因,唱响“传承互鉴、传播共融、产业同兴”三部曲,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交融并进的新路径。

 一是搭建“传承通道”,促进交往交流。成立犍为县新联会非遗传承分会,将汉、彝、回等6个民族的28名非遗传承人纳入“人才库”。开展“跨民族师徒结对”活动,促成12名工艺大师与各族青年结对,促进密切交往交流。围绕非遗保护、文创开发举办专题学习讲座、交流沙龙8场,推动汉、彝、苗等民族非遗技艺共融共生。组织“非遗金点子”征集活动2期,收集各族群众意见建议20余条,进一步树牢“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意识。

 二是丰富“传播渠道”,增进思想认同。构建“线上云课堂+线下体验课”立体矩阵,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各民族非遗技艺,线下开展20余场通俗易懂的非遗培训活动,打造“民族非遗工坊”“传承驿站”等特色窗口。创新开展“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组织各民族非遗传承人走进10所中小学,通过“理论授课+实操体验”模式,累计培训各民族青少年超1200人次,面向承担“9+3”免费教育任务的犍为县职业高中开设“非遗融合设计课”,让刺绣、剪纸等中华民族非遗技艺在各族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三是延伸“产业车道”,推进共同繁荣。创新“非遗传承+产业联姻”模式,组织新乡贤、党外知识分子、民营企业家等统战力量,与汉、彝、回等非遗项目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推动非遗实现“技艺传承+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多赢局面。创新茉莉花茶采用汉、彝、苗三族文化符号作为包装标识,推出“民族团结主题茶礼”,带动周边近300家农户年均增收8200元;在罗城古镇打造“民族非遗体验长廊”,开办“民族技艺交融馆”,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非遗价值向经济效能转化。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