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犍为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团结基因,唱响“传承互鉴、传播共融、产业同兴”三部曲,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交融并进的新路径。
一是搭建“传承通道”,促进交往交流。成立犍为县新联会非遗传承分会,将汉、彝、回等6个民族的28名非遗传承人纳入“人才库”。开展“跨民族师徒结对”活动,促成12名工艺大师与各族青年结对,促进密切交往交流。围绕非遗保护、文创开发举办专题学习讲座、交流沙龙8场,推动汉、彝、苗等民族非遗技艺共融共生。组织“非遗金点子”征集活动2期,收集各族群众意见建议20余条,进一步树牢“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的意识。
二是丰富“传播渠道”,增进思想认同。构建“线上云课堂+线下体验课”立体矩阵,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各民族非遗技艺,线下开展20余场通俗易懂的非遗培训活动,打造“民族非遗工坊”“传承驿站”等特色窗口。创新开展“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组织各民族非遗传承人走进10所中小学,通过“理论授课+实操体验”模式,累计培训各民族青少年超1200人次,面向承担“9+3”免费教育任务的犍为县职业高中开设“非遗融合设计课”,让刺绣、剪纸等中华民族非遗技艺在各族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三是延伸“产业车道”,推进共同繁荣。创新“非遗传承+产业联姻”模式,组织新乡贤、党外知识分子、民营企业家等统战力量,与汉、彝、回等非遗项目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推动非遗实现“技艺传承+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多赢局面。创新茉莉花茶采用汉、彝、苗三族文化符号作为包装标识,推出“民族团结主题茶礼”,带动周边近300家农户年均增收8200元;在罗城古镇打造“民族非遗体验长廊”,开办“民族技艺交融馆”,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非遗价值向经济效能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