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攀枝花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省民族宗教委、教育厅、团省委选派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巡回讲堂三年行动宣讲团专家分别作宣讲。

在攀枝花学院,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巡回讲堂三年行动宣讲团成员,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东以“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识与思考”为题,紧紧围绕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如何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深刻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与历史逻辑,系统解读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精准指出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他强调,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四对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将个人理想、本民族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中去。校党委副书记刘立新主持宣讲,学校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各二级党组织书记、统战委员,全体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以及各民族学生代表360余人聆听报告。

在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巡回讲堂三年行动宣讲团成员、宜宾学院教授、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杨永明以“从党史看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凝聚力:从一盘散沙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题,从救国大业—中国共产党把各族人民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兴国大业—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富国大业—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强国大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四个方面为师生们作了生动解读,进一步增强学校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学校党委书记邓华云主持宣讲,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宣讲会。

在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巡回讲堂三年行动宣讲团成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教授白浩以“大变局下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文艺立魂”为题,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与时代使命,阐释了文化自信的生成路径与文艺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中国精神是中国故事之魂,“讲好中国故事”是破除西方中心论单一叙事体系、展现多元文明图景的关键路径。他指出,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是在深刻认识西方之变的基础上比较出来的;新时代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是推动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支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兴荣主持宣讲,全体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共600余人参加活动。

在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巡回讲堂三年行动宣讲团成员,四川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高敏以“共建一个家,同筑中国梦”为主题,从“开拓祖国疆域”“缔造统一国家”“书写中国历史”“创造中华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五个角度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认同基础,深入讲解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强化的过程。她表示,青年学子要树立正确“五观”,强化“三个意识”,坚定“五个认同”,自觉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筑各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学校党委常委、副院长苟安经主持宣讲,师生代表600余人到场聆听。

在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巡回讲堂三年行动宣讲团成员、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静以“石榴花开籽同心:大学生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情感与责任”为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核心概念切入,梳理了从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载入的发展脉络,用“十二个必须”“五个共同”“五个相”“四个与共”“四对关系”的丰富内涵解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给当代青年大学生提出以“学习”筑牢认知根基、以“共情”凝聚情感纽带、以“行动”扛起责任担当的殷切希望,寄语全体同学“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青春力量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学校副校长叶宜胜主持宣讲,行政管理、思政课教师、党员教职工、学生代表共590余人参加宣讲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