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特色节庆共绘民族交融。建立“政府引导、街镇联动、群众参与”的节庆活动机制,举办“开秧门”农耕文化节、“民族邻里节”等活动,配套开展“百家宴”民族美食交流,年均吸引川滇黔渝等地各族群众3万余人次,累计促成多民族合作项目35个。
二是以研学实践增进文化认同。打造以“同心大讲堂”为载体,学校、街道、社区、农场、家庭等资源为依托的“1+5+N”研学矩阵,定期组织“二十四节气农耕课”“非遗工坊体验课”“民族手工课”等课程,实施“一米菜园”项目,增强民族团结实践体验,已培养“小农夫”2000余名,覆盖家庭1200余户,促成2000余对跨民族青少年结对交流。
三是以产业联动推动共同发展。建立“农耕打底、文化铸魂、旅游增收”的产业融合机制,打造悬崖栈道、彩色步道等乡村旅游设施,举办“小龙虾垂钓节”、森林营地“自然美拍”、“星火行动”萤火虫观赏季等特色活动,今年以来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90万人次,综合收入37亿元,带动发展餐饮民宿100余家,促进周边彝族、苗族等农户户均增收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