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仁和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要求,推动城市更新与民族工作深度融合,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核心,将城市有机更新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紧密结合,通过规划引领强文脉、民生改善固根基、多元共治聚合力、生态赋能优环境的“四维路径”,推动民族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互促共进,取得显著成效。
规划引领与文化融合,赓续民族团结文脉。立足多民族聚居特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通过建立“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设计”三级规划体系,将城市建成区划分为9个重点更新片区,包装储备项目67个。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保留民族特色风貌,摒弃“大拆大建”,采用“留改拆增”模式,保留老街巷肌理、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打造南岭路三线文化特色街区、青年创客中心、三线文化街心花园等特色项目,推动工业遗产向文旅体验空间转化。引入“设计师进小区”“居民规划师”等参与式规划机制,建设大河流域7.6公里生态景观廊道,新增口袋公园、微绿地16个,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载体。
民生改善与共享发展,夯实民族团结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城市更新切实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已完成62个老旧小区改造,增设电梯268部,惠及2.5万户居民;新改建城市地下雨污管网98公里,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3%;新建燃气管网69公里,完成“瓶改管”525户,实现城区燃气全覆盖;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6%。开展棚改土地和闲置资产盘活攻坚行动,对37宗255.04亩棚改土地进行分类利用,建成口袋公园、停车场等公益设施7宗51.38亩,有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乡公共服务共享水平。
多元共治与长效协同,凝聚民族团结合力。创新建立群众全程参与机制,在前端实行“有条件申报、竞争性入围”机制,要求改造申报前须成立小区自治组织且2/3以上业主同意;在中端建立“居民提议、自治组织梳理、社区审核、乡镇(街道)统筹”工作机制;在后端由乡镇(街道)组织验收并明确管护制度。同时创新长效管理机制,推行环卫绿化市政“一体化特许经营”,引入第三方负责城区200万m²保洁、50公里河道管护,机械化作业率提升至85%。实施沿街商铺“红黄绿”积分制管理,首批120家商铺中23家获评“红旗”,商户自律率从60%跃升至89%,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生态赋能与韧性提升,共建宜居和谐家园。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理念,投入资金实施十里长廊生态治理、金沙江大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治理河道12.7公里,建设生态护岸25.4公里、生态步道43.4公里、生态湿地62700平方米,系统性修复生态廊道。同时开展地下管廊韧性升级行动,实施排水防涝基础设施项目2个、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项目3个,新建改造排水管网32公里、污水管网41公里,系统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和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为各族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