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工程
乐山市峨边县:以“中医康养+”赋能民族团结 健康服务情暖彝区群众
2025-04-29   来源:乐山市民宗委

 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聚焦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深度融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构建中医康养服务体系、挖掘彝医药特色资源、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探索“中医康养+”的特色发展路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纽带,推动中医药成为民族地区的“健康桥梁”和“文化纽带”。

 党建引领聚合力,构建“医康养共同体”新格局。以资源整合推动服务普惠,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整合共享。由县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医康养公共卫生集团,联合县疾控中心、91个村卫生室,实行编制、人员、财务等“八个统一”管理,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体系。创新“托管式”集中供养模式,出台《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引领的城乡养老托幼(托育)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案》,由县中医医院牵头集中配置专业医疗、养老、管理团队,全面托管县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和乡镇敬老院,为128名城乡特困人员提供中医特色养老服务,并逐步拓展社会老人代养服务,实现“老有优养”。借力乡村振兴“组团式”帮扶,通过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专科联盟建设、进修培训提升、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方式、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惠及各族群众8万余人次。 

 民族医药融特色,打造“中医康复”新亮点。以文化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坚持中西医并重、彝汉医药互鉴,彰显民族医药独特价值。强化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建成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中医护理门诊,新增火龙灸、彝医足浴包等15项特色技术,针康科打造市级重点优势专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率达100%。创新个性化康复服务,通过“签约服务法”“敲门服务法”“赶场服务法”“义诊服务法”等方式,针对儿童康复、残疾人家庭制定本地化、个性化方案,2025年中医护理技术诊疗量同比增长26.10%,康复护理22名残疾儿童。深挖彝医药文化资源,完成乐山市重点社科示范基地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的《发展彝医彝药,造福彝区群众》重点课题以及《小凉山彝医彝药发展实践初探》等课题研究,建立乐山首家“彝医养生馆”,将罐疗、痧疗等彝医技法与艾灸等中医技术结合,形成民族医药服务新亮点。 

 文旅康养促交融,激活“民族团结+”新动能。以产业融合激活共富动能,把中医药作为纽带,推动健康产业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中医康养旅游IP,借力乐山高质量发展“建设大峨眉中医药文旅康养深度融合走廊,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康养胜地”的机遇,规划建设“峨边太阳坪—黑竹沟中医康养旅游路线”“太阳坪林下中药材种植园区”“黑竹沟中医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被四川省中医药局纳入全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推动赋能乡村振兴,在新林镇茗新村建成彝医养生馆,设置罐疗室、痧疗室、彝医室、灸疗室等治疗室,在提供健康养生保健服务的同时利用本地艾草资源开发健康产品,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2025年中医康养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8.54%,惠及各族群众3.7万余人次。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乐山市峨边县:以“中医康养+”赋能民族团结 健康服务情暖彝区群众

2025-04-29 18:42来源:乐山市民宗委

 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聚焦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深度融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构建中医康养服务体系、挖掘彝医药特色资源、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探索“中医康养+”的特色发展路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纽带,推动中医药成为民族地区的“健康桥梁”和“文化纽带”。

 党建引领聚合力,构建“医康养共同体”新格局。以资源整合推动服务普惠,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整合共享。由县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医康养公共卫生集团,联合县疾控中心、91个村卫生室,实行编制、人员、财务等“八个统一”管理,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体系。创新“托管式”集中供养模式,出台《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引领的城乡养老托幼(托育)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案》,由县中医医院牵头集中配置专业医疗、养老、管理团队,全面托管县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和乡镇敬老院,为128名城乡特困人员提供中医特色养老服务,并逐步拓展社会老人代养服务,实现“老有优养”。借力乡村振兴“组团式”帮扶,通过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专科联盟建设、进修培训提升、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方式、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惠及各族群众8万余人次。 

 民族医药融特色,打造“中医康复”新亮点。以文化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坚持中西医并重、彝汉医药互鉴,彰显民族医药独特价值。强化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建成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中医护理门诊,新增火龙灸、彝医足浴包等15项特色技术,针康科打造市级重点优势专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率达100%。创新个性化康复服务,通过“签约服务法”“敲门服务法”“赶场服务法”“义诊服务法”等方式,针对儿童康复、残疾人家庭制定本地化、个性化方案,2025年中医护理技术诊疗量同比增长26.10%,康复护理22名残疾儿童。深挖彝医药文化资源,完成乐山市重点社科示范基地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的《发展彝医彝药,造福彝区群众》重点课题以及《小凉山彝医彝药发展实践初探》等课题研究,建立乐山首家“彝医养生馆”,将罐疗、痧疗等彝医技法与艾灸等中医技术结合,形成民族医药服务新亮点。 

 文旅康养促交融,激活“民族团结+”新动能。以产业融合激活共富动能,把中医药作为纽带,推动健康产业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中医康养旅游IP,借力乐山高质量发展“建设大峨眉中医药文旅康养深度融合走廊,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康养胜地”的机遇,规划建设“峨边太阳坪—黑竹沟中医康养旅游路线”“太阳坪林下中药材种植园区”“黑竹沟中医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被四川省中医药局纳入全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推动赋能乡村振兴,在新林镇茗新村建成彝医养生馆,设置罐疗室、痧疗室、彝医室、灸疗室等治疗室,在提供健康养生保健服务的同时利用本地艾草资源开发健康产品,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2025年中医康养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8.54%,惠及各族群众3.7万余人次。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