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扩大救助覆盖面。不断优化全市救助对象识别、认定机制和救助政策,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先后出台低保实施细则、低保边缘家庭认定等实施办法,降低准入门槛,对需要救助帮扶的少数民族同胞做到应保尽保、应帮尽帮。此外,市民宗局出台困难少数民族家庭临时救助办法,对因病、因灾造成家庭临时困难的少数民族同胞进行救助。
稳步提升兜底保障力度。持续提高3类5项社会救助标准,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居全省第2位,每年向各族低保对象支出低保金1600余万元;全力提升残疾人“两项补贴”水平,“两项补贴”标准居全省第三,“两项补贴”覆盖各族对象11.5万余人。
稳步开展特色送医活动。持续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在筠连县、珙县等4个民族地区待遇县培训健康管理员639人、指导员6896人。建立包联机制,市一医院包联筠连县、屏山县,市二医院包联珙县、兴文县,通过托管、委派、联盟等方式联动提升民族地区医疗条件。筠连县开展“苗岭送医”品牌建设,组建医疗服务团队到边远少数民族聚居乡村,每年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健康咨询和义诊等送医下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