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立足于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和针对性、适用性较强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措并举、重点突破,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
注重科技赋能
增强技术创新。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落实新质生产力赋能的目标。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多元主体,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有效推动知识、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全力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注重运用技术手段增强防范外部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动能。科学推动乡村振兴实践,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研发应用适合地方自然条件的农机装备,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多样化的智慧农业项目等。
强化帮扶指导。立足于乡村发展实际,系统指导群众掌握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提高信息使用能力与素养。综合运用图、文、声、像等形式,面向群众开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教育培训,帮助群众科学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农业智慧设备和智慧工具开展农业生产,提升乡村劳动主体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增强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适时指导群众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等农业新形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社会发展转型。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产生活的创新创造,例如发展“数字+农林牧副渔+服务业”复合式家庭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等多样化的电商产业,提升运用新兴技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能力,带动群众增收创收。
打造科技人才队伍。打造“政府—企业—高校—乡村”协同培养机制,探索乡村振兴实践人才队伍建设合作模式。抓好乡村技校及实用技能培训工作,开展乡村技术人才培养,培育乡村振兴所需的“新农人”。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战略“帅才”、产业“英才”、制造“匠才”,适时适度引进亟需高素质专业人才,持续为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注入新鲜血液。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布局。瞄准乡村振兴实践目标,统筹布局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整盘棋”。鼓励政府结合县域自然禀赋和人文禀赋,科学布局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民族特色产业发展“蓝图”,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依据现实条件,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技术有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依法依规关、停、并、转不符合要求、不符合绿色标准的落后产业,系统性增强乡村现代化产业发展活力。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带动乡村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文创产业等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的乡村产业模式和商业服务模式,依据多样化主题开发“千姿百态”的农特产品、民族手工艺产品,拓宽群众增收创收渠道。
扩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规模。做好前瞻性布局,下好新质生产力发展指向型“先手棋”。科学引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落户、投产、发展,巧借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等,推动乡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结合乡村振兴实践的新需求,科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芯片、5G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打造数字化乡村富民产业,开发“数字电商+服务业”等多样化项目,拓展延伸乡村产业链条。
整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增强全要素发展的全面性。通过政策引领、科学部署、多方推动,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新动能。全面整合各类要素,有效发掘各类资源,深度赋能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注重要素整合,有效整合政策、技术、人才、土地、管理等优势条件,汇聚高效能政府、高素质农民、基层社会组织、涉农企业等建设要素,激发各类要素的活力,协同政府、银行、企业、研究所、学校等各方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原料、设备、动力、技术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全要素发展的系统性。科学做好乡村振兴系统规划,明确发展重点,注重分类组织实施,做好服务。综合运用宏观、中观、微观各类要素,有效统筹短期与中长期发展目标,探索高质量系统推进的方式方法。抓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市场、生活服务等各个细节,系统性整合乡村振兴全要素,服务于乡村振兴实践。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从强化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满足生态产品市场多样化融资需求、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解决方案等层面,完善乡村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夯实绿色发展的经济基础。
提升全要素生产的协调性。创新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增强各类优质生产要素服务性。注重政策与实践的协调,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宏观统筹发展要素供给与需求的协调性,推动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增强政策、资本、劳动、人才、土地、数据、技术等全要素的整合,科学运用大数据为乡村经济发展服务,创设“数据—算力—算法”协同模式,科学处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关系,统筹运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周明星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