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地区,肩负稳边固边、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推动民族地区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牢牢把握“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统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基础设施升级、产业布局优化、开放平台建设,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助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深化制度型开放,构建统一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
加快完善统一市场基础制度机制。依托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进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支持鼓励民族地区经营主体进入交通、医疗、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同步推动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深化“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增强民族地区群众创业就业的信心与能力。
持续深化监管协同改革。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一体化监管体系,推动信息互认与执法联动。建立跨地市协同执法机制,推进地方信用平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信用档案、奖惩名单及失信惩戒制度,以法治化手段增强监管穿透力,保障公平竞争。
系统推进标准体系统一。推动滇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民族地区重点城市群建设,聚焦食品安全、物流运输、跨境贸易等领域,建立统一的地方标准体系,促进区域标准融合协同,增强内外联通能力。在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设立城市制度型开放试验区,在规则、标准、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强化与其他国家在规则制度上的“软联通”,以标准体系引领制度升级,提升民族地区在区域合作中的话语权,助力各民族在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中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要素流通能力,筑牢统一市场的设施根基
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融合发展,推动干支结合、区域联动,构建起连接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边境口岸的高效便捷通道体系。优先打通制约地区发展的瓶颈路段,推进边境地区与内地市场的通道建设,提升边远地区与核心经济圈之间的时空联系,推动货物、人流等高效流通,为产业发展和要素集聚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升级。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打造集运输、仓储、配送于一体的智慧物流平台和枢纽体系。同时,大力支持跨境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族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在民族地区布局区域集散中心和末端配送枢纽,扩大物流网络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助力民族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通信基站、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设施在民族地区的布局建设,提升通信能力与算力服务水平。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工程,引导国家级算力资源在民族地区合理布局,缓解算力供需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向教育、医疗、金融、政务、农业等关键领域延伸,推动电商平台、远程教学、智慧医疗、便民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落地,拓展获取优质服务的渠道,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更加广泛、更加公平地惠及民族地区各族群众。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优化要素配置,驱动新旧动能高效转换
推动资源型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矿产、能源、水利等自然资源,延伸传统资源产业链条,积极向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现从单一原材料供给向高效能、高效益的产业形态跃升。支持资源型企业融合智能制造与绿色技术,引入先进工艺和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培育特色文化与生态融合型产业集群。深度开发民族地区民族文化、非遗技艺、自然生态等特色资源,加快文旅康养、生态农业、传统医药等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同时,积极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创、数字媒体创新融合,提升民族文化产品精品化与市场化水平。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长极。统筹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培育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深化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的技术合作与产业对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与创新联动,打造具有区域辨识度和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增强各族群众参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能力。
发挥区位优势,增强内外联动,塑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在国内大循环方面,要顺应服务型消费持续增长的趋势,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体育等生活性和体验型服务业,挖掘利用民族地区资源禀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和发展内生动力。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依托边疆民族地区毗邻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积极深化边境经贸交流与跨境产业协作,推动口岸经济区、跨境合作区等平台提质增效,增强外向型经济发展能力。加快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借助现代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认可度,培育一批兼具文化标识和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品牌,推动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迈进。通过强化内外联动、统筹国内国际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一批联通内外、通江达海的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民族地区成为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和面向全球的开放门户,塑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作者:何雄浪 王诗语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