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2025-08-15   来源:中国民族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要积极探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让乡村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保护传承守根脉,激发新活力

 乡村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自然朴实的农业景观、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这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散布在广大乡村。要把握时代脉搏,把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围绕理论武装、文化传承、移风易俗等领域,深化文明乡风建设。

 开展全面普查与梳理。乡村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要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传统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准记录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信息,建立详细的文化遗产清单和数据库,为做好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系统性保护。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对濒危的文物古迹进行修复。科学保护传统村落,注重维护整体风貌,保留其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特色,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破坏。加强对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维护其生态的完整性。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其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大力培养乡村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开展乡村文化遗产推介、传统节庆等活动,让村民和游客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乡村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保护传承意识。

 活化利用促发展,培养新动能

 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实现其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要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深挖和把握乡村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托自然风光开发农事观光、生态旅游等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乡村文化,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乡村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为契机,开发民俗体验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到传统节庆、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中,深入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要坚持各族群众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让乡土文化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中传承弘扬。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例如,以乡村传说、民间故事等为蓝本,创作舞台剧、影视剧、动漫等文艺作品,打造乡村文化IP。挖掘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中的现代元素,打造非遗工坊,开发具有创意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加强与市场的对接,拓宽乡村特产和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要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手段,将乡村特产和文创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多消费者。

 数字赋能创新局,开辟新路径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文物、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把握新机遇,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推进乡村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利用新技术,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实现内容可视化,推进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便捷查询。

 打造数字化展示平台。建立数字化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数字博物馆、网上文化展厅等,让乡村文化遗产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构建多元化传播渠道。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依托数字媒体展示乡村文化遗产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对乡村文化产品的喜好和需求,精准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乡村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总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整合各方力量同向发力、久久为功,让乡村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作者:马俊勇 单位: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互动交流

  • 领导信箱
  • 访谈实录
  • 网上调查
  • 意见征集
  •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2025-08-15 11:59来源:中国民族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要积极探索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让乡村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保护传承守根脉,激发新活力

 乡村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自然朴实的农业景观、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这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散布在广大乡村。要把握时代脉搏,把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围绕理论武装、文化传承、移风易俗等领域,深化文明乡风建设。

 开展全面普查与梳理。乡村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要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传统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准记录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信息,建立详细的文化遗产清单和数据库,为做好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系统性保护。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对濒危的文物古迹进行修复。科学保护传统村落,注重维护整体风貌,保留其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特色,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破坏。加强对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维护其生态的完整性。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其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大力培养乡村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开展乡村文化遗产推介、传统节庆等活动,让村民和游客在参与过程中感受乡村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保护传承意识。

 活化利用促发展,培养新动能

 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实现其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推动文旅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要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深挖和把握乡村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托自然风光开发农事观光、生态旅游等项目,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乡村文化,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乡村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为契机,开发民俗体验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到传统节庆、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中,深入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要坚持各族群众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让乡土文化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中传承弘扬。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例如,以乡村传说、民间故事等为蓝本,创作舞台剧、影视剧、动漫等文艺作品,打造乡村文化IP。挖掘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中的现代元素,打造非遗工坊,开发具有创意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加强与市场的对接,拓宽乡村特产和文创产品的销售渠道。要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手段,将乡村特产和文创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多消费者。

 数字赋能创新局,开辟新路径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文物、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把握新机遇,推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推进乡村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利用新技术,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实现内容可视化,推进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便捷查询。

 打造数字化展示平台。建立数字化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数字博物馆、网上文化展厅等,让乡村文化遗产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构建多元化传播渠道。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依托数字媒体展示乡村文化遗产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对乡村文化产品的喜好和需求,精准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乡村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总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整合各方力量同向发力、久久为功,让乡村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作者:马俊勇 单位: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