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高校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
2025-07-11   来源:中国民族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政课的一个重点。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联动,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建设课程体系

 办好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开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构建系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是一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公共课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要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讲清楚“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历程,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深化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运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比如,历史学科中“文成公主进藏”“彝海结盟”“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故事,文学学科中元好问、萧乾等各民族作家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化学学科中我国古代陶瓷、冶金、火药技术领先世界带来的民族自豪感等。要将这些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向生活延伸、向现实延伸、向实践延伸,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营造浓厚氛围

 建设校园文化。结合实际,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场馆和宣传平台,拓展教育场域。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典型事迹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是一家人。

 丰富活动形式。广泛开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各族学生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拓展“三交”场域。举办校园节庆活动,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宣传、布景、展演等环节,促进各族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了解、深化情感。

 创新实践教学

 发挥各类文化场馆育人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保护好历史遗址遗迹,利用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加强校地合作共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实景实物展示和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发挥示范单位引领作用。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不断涌现。迄今为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已累计命名11批,各地也命名了一大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突出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乡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参观学习,真切感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同心筑梦的澎湃力量,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宣传者。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项目号19JDSZK011)阶段性成果。】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互动交流

  • 领导信箱
  • 访谈实录
  • 网上调查
  • 意见征集
  •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高校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

2025-07-11 12:37来源:中国民族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政课的一个重点。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联动,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建设课程体系

 办好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开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构建系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是一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公共课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要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讲清楚“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历程,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深化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运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比如,历史学科中“文成公主进藏”“彝海结盟”“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故事,文学学科中元好问、萧乾等各民族作家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化学学科中我国古代陶瓷、冶金、火药技术领先世界带来的民族自豪感等。要将这些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向生活延伸、向现实延伸、向实践延伸,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营造浓厚氛围

 建设校园文化。结合实际,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场馆和宣传平台,拓展教育场域。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典型事迹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是一家人。

 丰富活动形式。广泛开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各族学生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拓展“三交”场域。举办校园节庆活动,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宣传、布景、展演等环节,促进各族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了解、深化情感。

 创新实践教学

 发挥各类文化场馆育人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保护好历史遗址遗迹,利用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加强校地合作共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实景实物展示和宣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发挥示范单位引领作用。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不断涌现。迄今为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已累计命名11批,各地也命名了一大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突出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乡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参观学习,真切感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同心筑梦的澎湃力量,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宣传者。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项目号19JDSZK011)阶段性成果。】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