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探讨
以伟大抗战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10-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集中呈现与升华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厚植爱国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情感认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中华儿女“为国尽忠、义不容辞”的深切热忱,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存亡危机,中华儿女对“中国”这个共同家园的深切热爱和誓死捍卫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从正面战场的浴血厮杀,到敌后战场的艰苦抗争;从青年将士的前线奋战到老幼妇孺的后方支援;从国内民众的捐资助饷,到海外侨胞的倾囊相助……一切战斗和牺牲,都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情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中华儿女国家利益至上的强烈责任感和精忠报国的崇高使命感,构成了国家认同的情感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深厚的爱国精神,运用好抗战历史这部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进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

二、坚守民族气节,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示了中华儿女“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铮铮风骨,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标识。千千万万爱国将士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协力合作、浴血奋战;汉、满、蒙、回、藏、苗、瑶等各族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从民族资本家、开明绅士,到贫苦农民、城市工人、青年学生万众一心、抵御外敌;工农商学兵各界爱国人士和救亡团体众志成城、奋勇抗战;海内外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勠力同心、携手抗日。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超越地域、种族、阶级和阶层,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身份标识。正是在共御外侮的伟大斗争中,“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挺起民族脊梁,凝聚成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铭记这段“落后就要挨打”的苦难记忆、传承这种“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节气风骨,让全国各族人民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定民族自信、维护民族尊严,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深化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伟大抗战精神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铸就于波澜壮阔的抗日史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为中华文化注入了鲜明的红色基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深植于爱国主义的民族血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浸润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风骨。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斗争中,无数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都展现了中华民族誓死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气节风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熔铸于“无所畏惧、刚健有为”的民族血性。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合力攻敌,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内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深藏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伟大抗战精神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增进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深入挖掘抗战历史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的鲜活体现,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注解,是引领各族人民构筑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四、弘扬英雄气概,巩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军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鲜明品格,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舍生忘死,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纵身跳崖,新四军“刘老庄连”不惧牺牲、英勇奋战,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誓死不降、投江殉国……无数抗日将士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中国共产党以血肉之躯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与拥护,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从党的英雄史诗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更加自觉地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共同体。

五、坚定必胜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顽强意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之时起,中国人民就开展了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和“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抗战形势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深刻的民族觉醒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结合对抗战形势的科学判断,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正是中国共产党为全国各族人民开辟出一条正确的抗日救国道路,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从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汲取信仰的力量、道路的自信,使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康庄大道砥砺奋进,继续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互动交流

  • 领导信箱
  • 访谈实录
  • 网上调查
  • 意见征集
  •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以伟大抗战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10-17 16:4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集中呈现与升华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厚植爱国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情感认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中华儿女“为国尽忠、义不容辞”的深切热忱,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存亡危机,中华儿女对“中国”这个共同家园的深切热爱和誓死捍卫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从正面战场的浴血厮杀,到敌后战场的艰苦抗争;从青年将士的前线奋战到老幼妇孺的后方支援;从国内民众的捐资助饷,到海外侨胞的倾囊相助……一切战斗和牺牲,都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情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中华儿女国家利益至上的强烈责任感和精忠报国的崇高使命感,构成了国家认同的情感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深厚的爱国精神,运用好抗战历史这部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进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

二、坚守民族气节,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示了中华儿女“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铮铮风骨,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标识。千千万万爱国将士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协力合作、浴血奋战;汉、满、蒙、回、藏、苗、瑶等各族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从民族资本家、开明绅士,到贫苦农民、城市工人、青年学生万众一心、抵御外敌;工农商学兵各界爱国人士和救亡团体众志成城、奋勇抗战;海内外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勠力同心、携手抗日。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超越地域、种族、阶级和阶层,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身份标识。正是在共御外侮的伟大斗争中,“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挺起民族脊梁,凝聚成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铭记这段“落后就要挨打”的苦难记忆、传承这种“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节气风骨,让全国各族人民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定民族自信、维护民族尊严,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深化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伟大抗战精神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铸就于波澜壮阔的抗日史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为中华文化注入了鲜明的红色基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深植于爱国主义的民族血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浸润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风骨。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斗争中,无数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都展现了中华民族誓死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气节风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熔铸于“无所畏惧、刚健有为”的民族血性。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合力攻敌,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内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深藏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伟大抗战精神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增进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深入挖掘抗战历史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的鲜活体现,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注解,是引领各族人民构筑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四、弘扬英雄气概,巩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军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鲜明品格,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舍生忘死,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纵身跳崖,新四军“刘老庄连”不惧牺牲、英勇奋战,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誓死不降、投江殉国……无数抗日将士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中国共产党以血肉之躯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与拥护,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从党的英雄史诗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更加自觉地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共同体。

五、坚定必胜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顽强意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之时起,中国人民就开展了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和“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抗战形势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深刻的民族觉醒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结合对抗战形势的科学判断,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正是中国共产党为全国各族人民开辟出一条正确的抗日救国道路,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从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汲取信仰的力量、道路的自信,使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康庄大道砥砺奋进,继续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