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立足县域宗教活动场所文物资源禀赋,通过讲好文物故事、传播时代声音,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增进“五个认同”,走出一条具有泸县特色的我国宗教中国化实践路径。
一是深挖文物内涵,构建历史文化传承新载体。对圆通寺、东林观等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实施“保护+活化”工程,完成古建筑修缮保护,建立“一文物一档案”动态管理系统。组建由文史专家、宗教界代表人士组成的文物故事挖掘创作组,挖掘整理县内宗教界历史典故、文物故事,编制泸县宗教活动场所文物故事,让文物成为讲述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生动教材。
二是厚植家国情怀,开展爱党爱国主题教育。深挖烟霞禅院振华诗社、玉蟾山摩崖造像等文物历史事迹,系统展示朱德总司令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和近代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等历史事迹。在宗教界开展“文物里的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宗教界代表人士参观屈氏庄园、玉蟾山流民图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名宗教教职人员成为红色讲解员,近年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2场次,覆盖信教群众1000余人次。
三是创新阐释路径,推动教义教规时代化表达。组织县内文物专家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开展“文物中的和合思想”专题调研,将文物所蕴含的“护国佑民”“以和为贵”等理念融入宗教界讲经说法。在东林观打造省级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设置东林观文物与文化展陈馆,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泸县宗教界服务社会的典型案例,让抽象教义教规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现实图景。
四是健全长效机制,筑牢文化融合保障体系。组织召开民宗、文旅、文物等部门参加的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积极推进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利用,将文物保护纳入宗教活动场所年度考评。实施宗教人才文化素养提升工程,组织宗教界人士参加文物保护培训、传统文化研修等活动,培育既精通宗教教义教规又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合型宗教人才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