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访谈实录
省民族宗教委主任宋秋接受中国民族报记者采访谈推动四川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03-06   来源:省民族宗教委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国两会开幕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民族宗教委主任宋秋接受中国民族报记者采访,畅谈如何紧扣“铸牢”主线凝心聚力促发展、团结奋进新征程等问题。


记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四川如何将这一主线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宋秋:作为民族工作大省,四川省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决扛牢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在由省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四川省委统一战线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开展民族工作,将“铸牢”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纳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以及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

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在四川省委统一战线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下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与省民委委员制相互补充。印发深入推进“铸牢”工作的责任分工有关文件,实施《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用法治力量保障和推动“铸牢”落地落实。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制定一系列“引才、育才、稳才”倾斜政策,出台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建设政策性文件。培育“石榴花开天府情”宣传品牌,省市县联动举办民族工作重点专题培训。今年,将启动为期3年的“铸牢”高校巡回讲堂行动。


记者:四川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川如何活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宋秋:四川注重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从历史文化中探寻中华民族根脉,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立足资源优势开展研究阐释。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四川省卷》编纂工作。20所高校、科研单位被命名为四川省“铸牢”研究(培育)基地,举办“铸牢”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等学术研讨会,“铸牢”研究体系不断完善。

聚焦活化利用加强系统保护。制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华民族大讲坛”等活动。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马尔康孔龙村遗址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羌年”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深入挖掘三星堆遗址、皮洛遗址、老龙头遗址、红军长征遗址、川藏公路等历史遗迹和实物,整理搜集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三交”的史料。民族工作部门加强与文物部门合作,今年将开展“锦绣中华——四川民族文化特展”“青藏高原文明崛起与民族走廊大型特展”等23个合作事项,推动文物“活起来”。

发挥品牌效应深化交流展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打造“一节一会”(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品牌,成功举办中国(四川)民族音乐周、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等系列活动,凉山州妞妞合唱团参演2025年央视春晚引发热烈反响。


记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四川在牢牢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有何创新举措?

宋秋:四川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四川省委、省政府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攀西经济区等编制印发规划,促进民族地区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布局,统筹民族地区深入实施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

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全省部署,结合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支持攀西经济区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支持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发展高原生态农牧业和农文旅融合产业,支持其他民族地区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紧盯乡村基本单元,建设和美村寨18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301个,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产业430余个,支持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和民贸民品产业发展。今年,将开展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产品“走进大湾区”活动。


记者:在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四川如何发力?

宋秋:四川享有“天府之国”之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悠久。进入新时代,四川不断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问题导向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的四川实践。

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创新推出城市民族工作“两标准一平台”(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两项标准”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组织成都、绵阳、攀枝花等市开展工作试点。今年,将深化“两标准一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民族工作标准化社区,持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推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新举措。以社区为着力点,把“互嵌”纳入社区工作清单,把各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社区民族工作品牌,建成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111个和“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平台2130余个。今年,将召开推进会,以示范性典型案例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不断深入。

打造“三项计划”促进“三交”亮丽名片。创新开展“同运动·一家亲”线上线下活动,举办“探索古蜀文明”“万人上高原”等主题研学活动,“讲好三星堆故事,传承古蜀文明”项目入选国家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今年,将推出“天府石榴籽”各族青少年研学活动,以及旅游从业人员专题培训、旅游品牌培育等活动。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互动交流

  • 领导信箱
  • 访谈实录
  • 网上调查
  • 意见征集
  •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省民族宗教委主任宋秋接受中国民族报记者采访谈推动四川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03-06 18:27来源:省民族宗教委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国两会开幕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民族宗教委主任宋秋接受中国民族报记者采访,畅谈如何紧扣“铸牢”主线凝心聚力促发展、团结奋进新征程等问题。


记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四川如何将这一主线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宋秋:作为民族工作大省,四川省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决扛牢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在由省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四川省委统一战线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开展民族工作,将“铸牢”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纳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以及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

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在四川省委统一战线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下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与省民委委员制相互补充。印发深入推进“铸牢”工作的责任分工有关文件,实施《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用法治力量保障和推动“铸牢”落地落实。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制定一系列“引才、育才、稳才”倾斜政策,出台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建设政策性文件。培育“石榴花开天府情”宣传品牌,省市县联动举办民族工作重点专题培训。今年,将启动为期3年的“铸牢”高校巡回讲堂行动。


记者:四川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川如何活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宋秋:四川注重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从历史文化中探寻中华民族根脉,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立足资源优势开展研究阐释。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四川省卷》编纂工作。20所高校、科研单位被命名为四川省“铸牢”研究(培育)基地,举办“铸牢”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等学术研讨会,“铸牢”研究体系不断完善。

聚焦活化利用加强系统保护。制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华民族大讲坛”等活动。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马尔康孔龙村遗址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羌年”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深入挖掘三星堆遗址、皮洛遗址、老龙头遗址、红军长征遗址、川藏公路等历史遗迹和实物,整理搜集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三交”的史料。民族工作部门加强与文物部门合作,今年将开展“锦绣中华——四川民族文化特展”“青藏高原文明崛起与民族走廊大型特展”等23个合作事项,推动文物“活起来”。

发挥品牌效应深化交流展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打造“一节一会”(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品牌,成功举办中国(四川)民族音乐周、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等系列活动,凉山州妞妞合唱团参演2025年央视春晚引发热烈反响。


记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四川在牢牢把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有何创新举措?

宋秋:四川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四川省委、省政府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攀西经济区等编制印发规划,促进民族地区积极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布局,统筹民族地区深入实施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

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全省部署,结合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支持攀西经济区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支持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发展高原生态农牧业和农文旅融合产业,支持其他民族地区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紧盯乡村基本单元,建设和美村寨18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301个,扶持村级集体经济产业430余个,支持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和民贸民品产业发展。今年,将开展四川民族地区特色产品“走进大湾区”活动。


记者:在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四川如何发力?

宋秋:四川享有“天府之国”之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悠久。进入新时代,四川不断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问题导向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的四川实践。

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创新推出城市民族工作“两标准一平台”(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两项标准”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组织成都、绵阳、攀枝花等市开展工作试点。今年,将深化“两标准一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民族工作标准化社区,持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推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新举措。以社区为着力点,把“互嵌”纳入社区工作清单,把各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打造社区民族工作品牌,建成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111个和“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平台2130余个。今年,将召开推进会,以示范性典型案例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不断深入。

打造“三项计划”促进“三交”亮丽名片。创新开展“同运动·一家亲”线上线下活动,举办“探索古蜀文明”“万人上高原”等主题研学活动,“讲好三星堆故事,传承古蜀文明”项目入选国家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今年,将推出“天府石榴籽”各族青少年研学活动,以及旅游从业人员专题培训、旅游品牌培育等活动。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