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访谈实录
“十二五”期间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2015-05-12   来源:民宗委

 各位网友,今天,省委民族宗教委副主任甘映平同志就“十二五”期间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给大家交流一下。

  主持人:“十二五”期间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主要做法及实施成效如何?

  甘映平:根据国家民委和财政部的安排部署,2009年,四川省开始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重点从改善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民居的保护、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2011年至2014年四年期间,我省共享受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780万元,同时,吸引、整合、带动其它部门及社会多方面资金,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局面。目前,全省共开展实施项目73个,受益人口近十万人,涉及世居民族7个,覆盖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乐山市、绵阳市、攀枝花市、雅安市、宜宾市、眉山市、泸州市、达州市等11个州市,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持人:新建的特色村寨有哪些特点?

  甘映平:四川根据各地区特色村镇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制定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项目规划,初步探索出建设特色村镇的路子。一是在原有民族文化特色浓厚,具备保护价值的村寨采取保护优先,谋求发展的思路制定规划。既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物质和精神文化,又使村镇发展具备多方面的基础条件。二是在新建的藏区牧区和彝区移民新村点,采取发展优先,保护并重的思路制定规划。通过实施新村点房屋的“穿衣戴帽”和建设浓郁特色民族文化广场等工程,增添民族固有文化符号,引导广大群众移风移俗,追求新生活,用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村镇发展,实现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目标。三是在 “5.12”地震的灾后重建区,采取特色村寨打造与灾后重建相结合,对现有民居和古建筑进行恢复性维修建设,提升实用功能,促进特色产业展,引导群众增收。目前全省民族地区通过不同方式规划建成后的村镇,风貌独特、亮点纷呈、村镇面貌一派欣欣向荣。

  主持人: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甘映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脉,当前我国正处于多维度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不断深入,城镇化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也正加快触入这个社会转型的“洪流”,传统社会结构、文化结构面临巨大挑战,在接受外来时代文化的同时,自身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加速流失,物质文化的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传承断代。开展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让少数民族群众在现代文明的引导下,住民族房屋、穿民族服装、唱跳民族歌舞、民族文化充分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既推动了民族文化动态、可持续保护和发展,又兑现了保护民族特有房屋建筑风格的目标,收获了“双赢”最佳效果。特别是增强了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民居建设结合的同时,我们在特色村寨实施过程中,还注意搭建民族文化宣传和村镇各项服务平台。通过规划全省多数建设点建立了文化活动和政务服务中心,部分村镇还组建了艺术表演团队。各地通过平台作用,广大村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村各民族多样性村镇文化逐渐显现,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得到保证,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巩固。

  主持人: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还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甘映平:宣传发动还不够。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主要由各级政府逐级推动,缺乏社会广泛认识,宣传力度不够。在一些高寒和偏远山区,相当部分村民们还不完全了解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对其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有少数村民群众甚至完全不了解此项工作。

  建设资金不足,引领作用不够。“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实施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工作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虽顺利完成了规划建设要求,但建设资金不足、缺口大,无法全面完成规划内容要求等诸多因素仍然存在,特色村镇建设引领作用将大打折扣。一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泛,规划设计中项目建设内容多,每村寨100万的项目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特色村寨建设的实际需求。二是地方资金配套差。我省三个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属于欠发达和贫困片区,自身财力薄弱,无力提供建设用资金,例如甘孜州色达县“十二五”规划初期,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千万元,而全年用于政府运行、人头开支就需要4千万元,全靠国家和省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地方政府吃饭财政影响了配套资金的落实。三是建设成本高。在三州一些高寒和偏远山区由于建材运距长、运费高,有效施工期短,施工条件差等原因,造成特色村镇实施点建设成本高。我们在阿坝州阿坝县督查项目时,当地的干部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根据当地的造价,修建每平方米的水泥道路大约需要200元,这样的话,修建一条长1000米,宽4米的水泥道路就需要资金80万元。不难看出,如果仅仅依靠100万元,只能完成村道路硬化的工程。巨大的资金缺口是特色村寨建设面临的紧迫性难题。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十二五”期间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2015-05-12 11:40来源:民宗委

 各位网友,今天,省委民族宗教委副主任甘映平同志就“十二五”期间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给大家交流一下。

  主持人:“十二五”期间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主要做法及实施成效如何?

  甘映平:根据国家民委和财政部的安排部署,2009年,四川省开始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重点从改善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民居的保护、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2011年至2014年四年期间,我省共享受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780万元,同时,吸引、整合、带动其它部门及社会多方面资金,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局面。目前,全省共开展实施项目73个,受益人口近十万人,涉及世居民族7个,覆盖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乐山市、绵阳市、攀枝花市、雅安市、宜宾市、眉山市、泸州市、达州市等11个州市,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持人:新建的特色村寨有哪些特点?

  甘映平:四川根据各地区特色村镇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制定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项目规划,初步探索出建设特色村镇的路子。一是在原有民族文化特色浓厚,具备保护价值的村寨采取保护优先,谋求发展的思路制定规划。既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物质和精神文化,又使村镇发展具备多方面的基础条件。二是在新建的藏区牧区和彝区移民新村点,采取发展优先,保护并重的思路制定规划。通过实施新村点房屋的“穿衣戴帽”和建设浓郁特色民族文化广场等工程,增添民族固有文化符号,引导广大群众移风移俗,追求新生活,用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村镇发展,实现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目标。三是在 “5.12”地震的灾后重建区,采取特色村寨打造与灾后重建相结合,对现有民居和古建筑进行恢复性维修建设,提升实用功能,促进特色产业展,引导群众增收。目前全省民族地区通过不同方式规划建成后的村镇,风貌独特、亮点纷呈、村镇面貌一派欣欣向荣。

  主持人: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甘映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脉,当前我国正处于多维度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不断深入,城镇化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也正加快触入这个社会转型的“洪流”,传统社会结构、文化结构面临巨大挑战,在接受外来时代文化的同时,自身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加速流失,物质文化的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传承断代。开展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让少数民族群众在现代文明的引导下,住民族房屋、穿民族服装、唱跳民族歌舞、民族文化充分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既推动了民族文化动态、可持续保护和发展,又兑现了保护民族特有房屋建筑风格的目标,收获了“双赢”最佳效果。特别是增强了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民居建设结合的同时,我们在特色村寨实施过程中,还注意搭建民族文化宣传和村镇各项服务平台。通过规划全省多数建设点建立了文化活动和政务服务中心,部分村镇还组建了艺术表演团队。各地通过平台作用,广大村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村各民族多样性村镇文化逐渐显现,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得到保证,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巩固。

  主持人: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还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甘映平:宣传发动还不够。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主要由各级政府逐级推动,缺乏社会广泛认识,宣传力度不够。在一些高寒和偏远山区,相当部分村民们还不完全了解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对其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有少数村民群众甚至完全不了解此项工作。

  建设资金不足,引领作用不够。“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实施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工作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虽顺利完成了规划建设要求,但建设资金不足、缺口大,无法全面完成规划内容要求等诸多因素仍然存在,特色村镇建设引领作用将大打折扣。一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泛,规划设计中项目建设内容多,每村寨100万的项目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特色村寨建设的实际需求。二是地方资金配套差。我省三个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属于欠发达和贫困片区,自身财力薄弱,无力提供建设用资金,例如甘孜州色达县“十二五”规划初期,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千万元,而全年用于政府运行、人头开支就需要4千万元,全靠国家和省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地方政府吃饭财政影响了配套资金的落实。三是建设成本高。在三州一些高寒和偏远山区由于建材运距长、运费高,有效施工期短,施工条件差等原因,造成特色村镇实施点建设成本高。我们在阿坝州阿坝县督查项目时,当地的干部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根据当地的造价,修建每平方米的水泥道路大约需要200元,这样的话,修建一条长1000米,宽4米的水泥道路就需要资金80万元。不难看出,如果仅仅依靠100万元,只能完成村道路硬化的工程。巨大的资金缺口是特色村寨建设面临的紧迫性难题。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