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要闻
宜宾市民族地区古老非遗文化发挥脱贫攻坚崭新贡献
2020-11-20   来源:宜宾市民宗局

 近年来,宜宾市民族地区从文化扶贫入手,以民族地区非遗传承转化为平台,紧紧围绕苗族蜡染、苗族刺绣、苗族花山节、彝族音乐等悠久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索非遗助力扶贫,以“公司+传习所+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技艺创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加速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一是壮大民族地区非遗队伍。充分发挥宜宾市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兴文县苗族文化促进会、筠连县苗族文化学习会、珙县苗族文化研究会、屏山县彝族文化促进会等社会团体作用,更多地发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传承人,将更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到民族文化组织中来。与珙县苗族芦竹制作公司、兴文县苗族刺绣公司、屏山县彝人音乐室等公司合作,让更多山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发挥价值,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二是搭建更多传承平台。宜宾市建设民族文化陈列馆、展示馆、乡愁馆13处,设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习所11个,在乡镇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理事会,在村社设立少数民族文化理事51人,承办了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举办了全省第十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了两届全省少数民族歌手大奖赛,举办了建国70周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成就摄影展,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提高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促进非物质文化产品商品化。依托非遗项目,整合各类扶贫资金,组织实施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一村一品”工程,培育壮大石雕、蜡染、刺绣、土陶、民族乐器等特色产业,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以珙县芦竹制作为主的产业从业人员达200多人;以农村妇女为主力军的兴文县苗族刺绣、珙县苗族蜡染等非遗产业从业人员达300多人;全市从事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达3100人,惠及民族地区各族贫困户980户。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互动交流

  • 领导信箱
  • 访谈实录
  • 网上调查
  • 意见征集
  •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宜宾市民族地区古老非遗文化发挥脱贫攻坚崭新贡献

2020-11-20 05:37来源:宜宾市民宗局

 近年来,宜宾市民族地区从文化扶贫入手,以民族地区非遗传承转化为平台,紧紧围绕苗族蜡染、苗族刺绣、苗族花山节、彝族音乐等悠久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索非遗助力扶贫,以“公司+传习所+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技艺创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加速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一是壮大民族地区非遗队伍。充分发挥宜宾市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兴文县苗族文化促进会、筠连县苗族文化学习会、珙县苗族文化研究会、屏山县彝族文化促进会等社会团体作用,更多地发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传承人,将更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到民族文化组织中来。与珙县苗族芦竹制作公司、兴文县苗族刺绣公司、屏山县彝人音乐室等公司合作,让更多山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发挥价值,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二是搭建更多传承平台。宜宾市建设民族文化陈列馆、展示馆、乡愁馆13处,设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习所11个,在乡镇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理事会,在村社设立少数民族文化理事51人,承办了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举办了全省第十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了两届全省少数民族歌手大奖赛,举办了建国70周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成就摄影展,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提高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促进非物质文化产品商品化。依托非遗项目,整合各类扶贫资金,组织实施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一村一品”工程,培育壮大石雕、蜡染、刺绣、土陶、民族乐器等特色产业,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以珙县芦竹制作为主的产业从业人员达200多人;以农村妇女为主力军的兴文县苗族刺绣、珙县苗族蜡染等非遗产业从业人员达300多人;全市从事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达3100人,惠及民族地区各族贫困户980户。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