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攀枝花市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紧密结合,不断推动了各族群众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1)发挥专项资金“撬”作用,社会效益明显。2022年,该市结合省级下达的12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其他资金9850余万元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在全国率先建成“零碳村”(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和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同时,通过项目资金和其他整合资金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民族特色产业,将项目实施点真正打造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在提高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真正做到在发展中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发挥产业发展“融”特点,示范效应明显。在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以“村寨”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在产业发展中融入特色资源提档升级,两者相辅相成取得良好效果。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党总支不断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摸索了“基层治理+民族团结”的“1357”工作方法,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以群众增收为目标,在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上积极求变,按照“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的发展思路,年产芒果1万余吨、产值近7000万元,最终成功获评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秉持“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采取“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方式,持续打造多彩花园、魅力田园、幸福家园、康养乐园四园融合项目,积极探索田园旅居康养和“零碳”乡村发展新路径,如今已成为集康养、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网红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四好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农业主题公园等荣誉称号。
(3)拓宽就业增收“新”方式,经济效益明显。通过示范工程建设资金项目的投入,有效促进当地农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直接增加了管理员、服务员和保洁员等工作岗位60余个及其他临时性岗位150余个,有效带动了村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村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2022年3个民族待遇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4万元、2.41万元、2.17万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随着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集体经济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2022年,已建成的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1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