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峨眉山市以“爱国爱教、文化浸润、法治保障”为主线,实施“三大工程”,构建“爱国爱教定航向、文化浸润强根基、法治保障筑防线”的工作格局,创新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路径。
一是实施“政治引领强基工程”,筑牢思想共同体。创新开展“政治驻会”,组成考察组3支,分工负责各宗教团体会长(主任)办公会,围绕“爱国与爱教”“法治与信仰”等主题开展宣讲,引导宗教界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实施“理论宣讲+实践体验”融合教育模式,推动“五个认同”教育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宗教院校、进信教群众,在宗教活动场所设立“爱国主义教育角”30余个,打造“宗教文化+红色教育”融合基地,在万年寺设立“邓小平陈列馆”,每年组织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开展“朝山行”活动,参观党史纪念馆等,增强“五个认同”。
二是实施“文化浸润融合工程”,激活中国化动能。引导宗教界积极探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相适应的新路子,推出梵呗、茶道、武术、素斋、诗画“五妙共品”佛教文化精品,形成“一所一会两中心一网站一刊”立体式架构的峨眉山佛教文化体系,深化佛学理论与文化研究,形成特色布局。打造四川省“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3处,编撰“普贤文库·佛教中国化研究系列”作品,出版著作7部,成功举办“素食美食节”、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作品展、佛教文化音乐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20余场次,各类佛教研讨会10余次。峨眉山先后被列为世界宗教研究所国情调研基地、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基地,
三是实施“法治保障强效工程”,构建治理新体系。组建“民宗干部+场所负责人”联合工作专班,建立“专人联络+分级响应”机制和安全隐患“周排查、月汇报、季研判”制度,构建宗教领域风险联防联控体系。强化宗教团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完善规章制度10余项,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闭环管理体系。全面从严治教,建立教风督查举报平台,形成“一处犯戒、处处受限”的惩戒机制,深入开展“崇俭戒奢”主题教育,开展宗教领域典型案例警示教育10余场次,签订承诺书300余份。建立第三方审计机制,定期公开团体财务收支情况,实现宗教团体财务审计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