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县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置于突出位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机制建设、文化融合、民生服务等方面发力,探索出具有泸县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路径,推动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凝聚共识、增进情谊。
一是建强机制,夯实民族团结“硬支撑”。健全责任体系,充分县委统一战线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作用,将民族工作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明确镇(街道)、部门民族工作职责,形成县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民族工作大格局。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研究解决各族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诉求,近3年协调解决民族领域实际问题10余个。
二是文化融情,激活民族团结“软实力”。深化宣传教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中小学思政课堂、村(社区)文化阵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活动,通过讲座、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知识,年均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推动文化共融,挖掘泸县特色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元素,举办“二月二龙抬头”、农民大舞台、正月十五耍龙灯等民族、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为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牵线搭桥。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打造民族团结文化墙、民族文化活动室,通过基地+站点+服务队+活动,把民族工作搬到公园、小区、舞台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
三是民生赋能,织密民族团结“幸福网”。聚焦产业帮扶,发挥好族类资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带动500余户各族家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 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完成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项目11个,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定期走访、关心脱贫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建立精准有效的帮扶工作档案,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