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区立足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康养”融合发展新路径,持续擦亮文旅名片,推动现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近三年来,全区年接待游客量达330万人次、年增长率17%,旅游消费总额达11亿元、年增长率22%,农文旅融合效益显著。
推进项目建设,夯实农文旅融合基础。采用“政府主导、国企运作、市场参与”的投融资模式,推动12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4亿元。依托民族村寨、生态农业等资源,建成川南天文台(星空公园)、凡朴研学基地等项目,并联动迤沙拉彝族古村落、混撒拉生态芒果村等民族特色区域,打造沉浸式农文旅体验区。目前,全区已建成A级及以上景区8个,培育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推出民族风情游、生态农业观光游、非遗体验游等精品线路11条,形成“农旅结合、文旅赋能、康养配套”的全域旅游格局。
深挖民族文化,丰富农文旅产品供给。强化与高校、企业合作,围绕非遗传承、古村落活化、生态农业三大方向,推动农文旅产业全域化发展。采取“非遗+农业”模式,升级打造“直却砚”“彝族刺绣”“苴却砚雕刻”等特色IP,开发民族文创产品50余款,推动非遗技艺向旅游商品转化;采取“研学+农耕”模式,结合民族地区特色,打造市级研学点位10个,推出彝族文化研学、田园农耕体验、天文科普教育等主题课程,带动全区研学游消费2000万元;采取“节庆+旅游”模式,依托火把节、彝族年、丰收节等民族节庆,举办农特产品展销、民俗歌舞展演等活动,增强游客参与感,提升农文旅消费活力。
强化品牌宣传,提升民族文旅影响力。抓好线上推广,搭建“仁和文旅”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矩阵,聚焦民族风情、非遗技艺、生态农业等内容,制作短视频、直播带货农特产品,总点击量超27万次。抓好线下引流,在攀枝花南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人流密集区投放民族文旅宣传广告12处,举办“非遗面对面”“彝族歌舞快闪”等群文活动64场,增强品牌曝光。抓好文化演艺,编排《千年传奇迤沙拉》等情景演出3个,以“文旅+演艺”形式讲述民族故事,提升游客文化体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