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发展
攀枝花市盐边县:聚焦核心资源推动民族团结促共富
2025-05-19   来源:攀枝花市民宗委

 近年来,盐边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红格一座城、二滩一湖水、北部一片山、盐边一桌菜、非遗一枝花”核心资源,推动经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效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携手迈向共同富裕。

 聚焦“一座城”,推动各民族繁荣发展。积极支持红格镇探索实践“集体主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平台运营”利益联结机制,盘活闲置农房、土地30余亩,引进成都锦府驿、南京漫耕文旅等社会资本投资。打造民宿集群、果蔬采摘园等特色旅游休闲空间12个,吸引游客超18万人,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引入余粮乡创等专业规划运营团队,招引13名“新农人”及10余位青年艺术家,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和民族文化潜力,打造乡村微博物馆、多肉工坊等旅游场景5处,开发魔芋芒果汽水、彝族刺绣艾草香囊等创意产品20余种。优化种养植结构,打造优质绿色蔬菜基地2000亩、发展本土蔬菜30余种,建成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实施“蔬菜大联合”品牌兴农战略,培育共富菜市场、“三味蔬屋”等多元融合业态4个,新增就业岗位10余个,带动村民增收230余万元。

 聚焦“一湖水”,推动农文旅协同共进。着力培育“漫游二滩湖”品牌,建成二滩港、渔门港等客运码头,开通二滩—渔门、二滩—共和、渔门—共和水上航线。对S470环湖旅游公路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打造最美环湖旅游风景道、乡村振兴廊道,有效融入并承接大香格里拉旅游自驾环线。与贵州南卓文旅集团、成都大胃王等企业达成合作,规划发展水上观光、运动、休闲渔业、民宿等多种业态。“滋味盐边•羊肉米线”半程马拉松赛连续两年在二滩环湖路鸣枪开跑,2025年赛事吸引6000余名选手参赛,赛事直播吸引970万余人次观看,到盐游客12.38万人,实现综合收入5150.08万元。“盐边半马”成功上榜2025年“跟着赛事游四川蜀里安逸促消费”第一批赛事名录。

 聚焦“一片山”,推动绿富美和谐共生。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用于新造林、现有林改培及中幼林抚育,发展林药、林果、林油、林茶等林下经济,建设康养旅游基地,构建“文旅+林业”业态。建设鲟鱼产业园项目,打造苗种繁育区、成鱼养殖区、配套加工区、教学研培训基地、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片区,构建“文旅+农业”业态。有序推进野趣温泉、芒果产业集群、国胜茶叶、蚕桑等项目建设,盘活渔门岛、山水盐泉度假村,打造特色民宿客栈、主题餐饮及旅游商品名店的乡村康养产业带,形成全域旅游大景区体系。举办“格萨拉少数民族火把节暨羊奶果采摘活动”、阔时节祭祀仪式、“送年节”等特色民族节日,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享式的鲜活做法,让各地游客亲身体验民俗风情。

 聚焦“一桌菜”,推动食艺游交融共兴。聚焦文化底蕴、餐饮特色、民俗风情发布“滋味盐边美食地图”,对盐边羊肉米线、烧烤、红骨羊、彝家坨坨肉、傈僳手抓饭、笮酒、国胜茶等特色餐饮,及“阿木诗依”等特色文创商品进行推介。深挖各乡(镇)独特饮食元素,将包含盐边主题宴、十二道风味餐的“盐边一桌菜”集中呈现在“地图”之上,让游客直观感受盐边的烟火气息和风土人情。盐边烧烤制作技艺、渔门豆腐皮手工制作技艺等9项美食技艺入选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盐边羊肉米线成为2020年斩获新华社“最想去打卡的早餐”第一名,泡菜鱼、盐边牛肉、盐边油底肉入选天府旅游美食、天府名菜前100道。

 聚焦“一枝花”,推动非遗美传承绽放。围绕“非遗一枝花”创新实施“非遗+”融合战略,全域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非遗保护为抓手,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示范样本。深挖傈僳族服饰、苗族蜡染等非遗资源,构建“非遗传承—创意设计—市场运营—反哺乡村”全链条,精研46项非遗项目文化富矿,开发民族文创产品50余类,先后建设2个非遗传习中心、7个非遗工坊,培养非遗传承人60人、培育300余名各族手工艺人,开发傈僳族服饰、苗族蜡染等文创产品。傈僳族服饰荣获2023年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盐边·傈僳族服饰”成功入选“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项目,获得省级资金100万元。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互动交流

  • 领导信箱
  • 访谈实录
  • 网上调查
  • 意见征集
  •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攀枝花市盐边县:聚焦核心资源推动民族团结促共富

2025-05-19 17:03来源:攀枝花市民宗委

 近年来,盐边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红格一座城、二滩一湖水、北部一片山、盐边一桌菜、非遗一枝花”核心资源,推动经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效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携手迈向共同富裕。

 聚焦“一座城”,推动各民族繁荣发展。积极支持红格镇探索实践“集体主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平台运营”利益联结机制,盘活闲置农房、土地30余亩,引进成都锦府驿、南京漫耕文旅等社会资本投资。打造民宿集群、果蔬采摘园等特色旅游休闲空间12个,吸引游客超18万人,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引入余粮乡创等专业规划运营团队,招引13名“新农人”及10余位青年艺术家,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和民族文化潜力,打造乡村微博物馆、多肉工坊等旅游场景5处,开发魔芋芒果汽水、彝族刺绣艾草香囊等创意产品20余种。优化种养植结构,打造优质绿色蔬菜基地2000亩、发展本土蔬菜30余种,建成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实施“蔬菜大联合”品牌兴农战略,培育共富菜市场、“三味蔬屋”等多元融合业态4个,新增就业岗位10余个,带动村民增收230余万元。

 聚焦“一湖水”,推动农文旅协同共进。着力培育“漫游二滩湖”品牌,建成二滩港、渔门港等客运码头,开通二滩—渔门、二滩—共和、渔门—共和水上航线。对S470环湖旅游公路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打造最美环湖旅游风景道、乡村振兴廊道,有效融入并承接大香格里拉旅游自驾环线。与贵州南卓文旅集团、成都大胃王等企业达成合作,规划发展水上观光、运动、休闲渔业、民宿等多种业态。“滋味盐边•羊肉米线”半程马拉松赛连续两年在二滩环湖路鸣枪开跑,2025年赛事吸引6000余名选手参赛,赛事直播吸引970万余人次观看,到盐游客12.38万人,实现综合收入5150.08万元。“盐边半马”成功上榜2025年“跟着赛事游四川蜀里安逸促消费”第一批赛事名录。

 聚焦“一片山”,推动绿富美和谐共生。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用于新造林、现有林改培及中幼林抚育,发展林药、林果、林油、林茶等林下经济,建设康养旅游基地,构建“文旅+林业”业态。建设鲟鱼产业园项目,打造苗种繁育区、成鱼养殖区、配套加工区、教学研培训基地、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片区,构建“文旅+农业”业态。有序推进野趣温泉、芒果产业集群、国胜茶叶、蚕桑等项目建设,盘活渔门岛、山水盐泉度假村,打造特色民宿客栈、主题餐饮及旅游商品名店的乡村康养产业带,形成全域旅游大景区体系。举办“格萨拉少数民族火把节暨羊奶果采摘活动”、阔时节祭祀仪式、“送年节”等特色民族节日,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享式的鲜活做法,让各地游客亲身体验民俗风情。

 聚焦“一桌菜”,推动食艺游交融共兴。聚焦文化底蕴、餐饮特色、民俗风情发布“滋味盐边美食地图”,对盐边羊肉米线、烧烤、红骨羊、彝家坨坨肉、傈僳手抓饭、笮酒、国胜茶等特色餐饮,及“阿木诗依”等特色文创商品进行推介。深挖各乡(镇)独特饮食元素,将包含盐边主题宴、十二道风味餐的“盐边一桌菜”集中呈现在“地图”之上,让游客直观感受盐边的烟火气息和风土人情。盐边烧烤制作技艺、渔门豆腐皮手工制作技艺等9项美食技艺入选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盐边羊肉米线成为2020年斩获新华社“最想去打卡的早餐”第一名,泡菜鱼、盐边牛肉、盐边油底肉入选天府旅游美食、天府名菜前100道。

 聚焦“一枝花”,推动非遗美传承绽放。围绕“非遗一枝花”创新实施“非遗+”融合战略,全域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非遗保护为抓手,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示范样本。深挖傈僳族服饰、苗族蜡染等非遗资源,构建“非遗传承—创意设计—市场运营—反哺乡村”全链条,精研46项非遗项目文化富矿,开发民族文创产品50余类,先后建设2个非遗传习中心、7个非遗工坊,培养非遗传承人60人、培育300余名各族手工艺人,开发傈僳族服饰、苗族蜡染等文创产品。傈僳族服饰荣获2023年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盐边·傈僳族服饰”成功入选“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项目,获得省级资金100万元。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