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23.86万元、厂房面积200平方米的宜宾市首个彝族乡“乡村工厂”——屏山县清平彝族乡鸿运服装加工厂于2025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该工厂将为35名困难群众提供稳定就业机会,实现家庭年均增收2.4万元以上。
一是定向开发适配岗位,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难。针对清平彝族乡外出务工劳动力特点,定向开发“弹性用工”岗位,有效破解劳动力“外出缺技能、回乡缺岗位”的双重困境,吸引72名外出务工人员主动登记返乡意向,既为家庭团聚创造条件,又通过就近就业缓解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空巢老人照料不足等基层治理难题,形成民生改善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是盘活闲置乡村资产,实现集体经济保值增值。采取“村(社区)+服装工厂+业主”联益机制,委托辖区村(社区)管理运营,实现资产高效利用,降低维护成本。按目前35人务工规模计算,工厂年增收总额达84万元,能够有效带动物流运输、电商配套等产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产业支撑。
三是深化社区互嵌共融,凝聚民族团结发展共识。工厂在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作为政策宣讲、技能交流的常态化平台,又成为邻里互助、事务协商的共享空间。此外,工厂深入拓展公共效益,依托“乡技能培训基地”,联合市、县职业院校开发服装加工技术课程,通过“理论授课+车间实操”方式,帮助务工人员掌握标准化生产技能,为彝乡产业振兴夯实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