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边彝族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整合基层治理体系资源,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坚持“三产并举、三产共兴、三产融合”主攻方向,抢抓各级帮扶机遇,按下发展“快进键”,一季度各项重点工作实现“开门红”,绘就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思想+队伍+组织”叠加引领,打造党员先锋“党建矩阵”。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奋进力量。以“三维立体”党员教育体系为主线,抓“关键少数”引领,依托“彝风习习”理论学习品牌,组织开展专题学习60余次、主题党日活动100余场,覆盖党员3000余人次,筑牢党员干部思想基石。强化队伍引领,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深入开展党员“双报到”400余次,以“川善治”为载体,结合村规民约、法律法规等内容,干群合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500余次;组织各乡镇村志愿者开展“植绿护绿·生态振兴”活动,深化“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基层治理模式。育强“生力军”,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坚持“优中选优”原则,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考察”三步法,重点从产业带头人、返乡青年等群体中新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000余名,储备村级后备人才及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各340名,厚植“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土壤,巩固民族和睦的社会大局,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粮食安全+防返贫监测+文旅引爆”叠加,构建协调发展堡垒。稳粮保供强基础。围绕“粮食安全”主线,组织群众种植玉米2.14万亩、大豆4万余亩、油菜等油料作物7390亩,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防返贫监测提质效。坚持“五定”工作法,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紧紧围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聚焦产业和就业两个主要收入来源,落实监测农户“一对一”帮扶措施100余条,动员1.6万余人外出务工,并按照“应纳尽纳”和“应消尽消”的要求,排查核实分析风险预警信息1456条,新增监测对象151户542人,消除风险户65户246人。文旅融合促振兴。创新采用“体育+文艺+惠民”模式,以“村BA”篮球赛、“采茶节”为桥梁,构建彝乡文化振兴双引擎,促进民族团结共建共治共享,大力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氛围。
“基础设施+园区发展+矿区开发”叠加,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攻坚强支撑。新建设后扶移民村产业道路10公里,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绿色产业促双赢。深挖资源禀赋,聚焦打响“青梅竹马、边城茶香”品牌,突出做大茶叶、青梅、竹笋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现有竹林291.3万亩、茶园23万亩、青梅5.2万亩,实现综合产值37.6亿元,成功创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现代竹产业基地4个,围绕“一瓶水、一中心、一基地、两园区”布局,完成600余亩竹产业申报,包装生成亿元级项目2个,形成“上山青梅下山茶,二半山区冒笋牙,山地畜禽溪养鱼,连片插花种桃李”的立体生态产业新格局。专班攻坚促落地。针对三号矿块采选工程项目,组建专班挂图作战,持续推进土地征量、搬迁安置等关键环节,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向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