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构建制度化、系统化工作规范。制定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和社区民族工作“两项标准”体系,细化工作标准33项,设立基层民族工作联络员3306人,明确城市民族工作“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将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和社区依法自治及协助行政事项清单,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五六民族工作法”“1+211”等基层治理机制26项,不断推进成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保障均衡性、可及性民生服务。探索建立各民族“六共”指标体系(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投入1400余万元打造天府安公、武侯吉福、双流广都等互嵌式样板社区39个。搭建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617个,完善社保、医保等服务事项异地一站式通办35项,做好“9+3”免费教育等工作,31所“9+3”学校累计培训少数民族学生17600余人。
三是打造丰富性、多样化宣传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学校17个,建成“蓉城一家亲”主题公园、“成阿0公里”等民族团结文化地标76个,年均举办“蓉城一家亲·中华文化讲堂”等品牌活动300余场次,投放“道中华”品牌宣传海报1.5万余份,惠及各族群众12万人次,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