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1月成功创建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广元市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广元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完善工作体系,绘就民族团结新蓝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其视为“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召开市委民族工作会和创建领导小组会,安排部署、调度督导创建工作。在运行机制上,出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广元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十八条措施》《关于做好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持续巩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创建格局,推动市县乡村形成“四级联动”的良好局面。
壮大特色产业,奏响民族乡村发展曲。始终将推动发展作为头等大事,致力于整体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民族乡村优势资源和自然禀赋,大力发展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实施基础设施、增收项目、全域旅游等项目31个,建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个。民族乡村打造茶叶种植基地2.7万余亩,“白叶一号”茶叶种植面积突破7000亩,实现大规模采摘。2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相继建成,以七佛贡茶、海伶山珍为代表的生产和电商企业蓬勃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涉农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1%、7.1%,民族乡村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创新平台载体,搭建民族交流连心桥。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三项计划”实施方案,积极支持推动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教育为媒介,积极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实施“巴蜀儿女进天山”温暖工程援疆项目,2020年以来,依托川北幼专学校,组织700多名优秀毕业生赴南疆任教,覆盖100余所小学和幼儿园。如今,已有380人长期定居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苏等边远地区,促使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大幅提高。同时,聚力打造川疆协作先行示范区,积极发挥新疆广元商会作用,引导、鼓励、支持广元地区相关企业和群众到新疆务工和发展特色产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积极融入全市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大格局推进旅游促“三交”。邀请汉中、陇南、巴中、达州、南充、广安在广元召开座谈会,签订《川陕甘毗邻地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共建旅游促进“三交”协作示范区共识。发挥广元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出剑门蜀道三国游、女皇故里文化游等5条精品路线。积极开展港澳台和省内外各族青少年联谊交友活动,开展“台胞青年夏令营活动”“四川各族青少年夏令营”“港澳台青年探秘熊猫之旅”“徒步古蜀道,对话翠云廊”等青少年联谊活动300余场次,让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
整合各类资源,共筑民族团结精神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整合各类资源,增进民族团结进步共识。定期举办文化大讲堂、民族文化知识培训班,不断丰富完善宣传方式,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内容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实施宣教铸魂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向党政机关、基层群众、党校主体班赠阅《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5000余册。打造开通2条“民族团结进步公交主题线路”,装饰6台公交车,制作100幅站台广告。在每年9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举办蜀道大讲堂、“小手拉大手”校园宣讲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举办“石榴籽”杯“村超”300余场次,海内外20余支队伍参赛,现场观赛累计超20万人次。编辑出版《剑门蜀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话》《红军在广元》等红色历史书籍。创编《信仰之城》《云绣月坝》《乡村好声音》等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精品,深受各族群众喜爱。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广元)女儿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