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民族工作大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拥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568.8万人。近年来,四川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最强“向心力”。
构筑精神纽带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是中国娃,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我们都有一个家,一个很大很大的家……”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昭美社区幼儿园,5岁的依火合英坐在话筒前,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地作了一场演讲。而仅仅在两年前,这个彝族娃娃还只会说彝语。
5 岁的彝族娃娃依火合英用普通话演讲。 王磊 摄
“如今孩子们普通话越说越好,越来越自信,社区里的彝族老乡看在眼里,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昭美社区幼儿园园长潘怡然说。
这一幕,也成为四川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四川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和“学前学普2.0行动”,民族地区全面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并组织推普互观互学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推普氛围。此外,四川还命名100所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示范引领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举办第三届全省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舞台剧展演活动,全省1029所学校的1795件作品参与展演。
在理论研究领域,四川搭建的学术平台丰富多样——20所高校、科研单位被命名为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多次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等学术研讨会;《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编纂列入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传承保护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全面完成《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四川省卷》编纂工作,开展全省少数民族古籍普查,策划编纂《“雪域天路”——通往民族团结幸福之路》图书,摄制“我们共同的节日”系列微纪录片,四川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的成果。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的作品被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推荐点赞;藏族画师拉孟的唐卡《红船精神》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凉山越西的彝族服饰亮相北京时装周秀场……四川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迸发新活力。
聚焦更好发挥文物和文化遗产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积极作用,四川民族工作部门加强与文物等部门的合作,让文物“活起来”,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故事。
聚焦发展要务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我们村的黑山羊养殖场和370亩脐橙园为村民们带来稳定收入。”在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的话道出了四川各族群众共同迈步现代化征程中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关心四川民族地区,专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四川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阿坝州黑水县羊茸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民族宗教委 摄
在四川民族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生,也藏在许多细节里。
位于凉山州昭觉县解放沟镇的大石头村,曾是一个人居环境“脏乱差”的村庄,如今“共享猪圈”和“共享牛羊圈”不仅方便村民养殖,而且解决了“人畜同用一锅、同处一院、同进一门”问题。
“我们将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相结合,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解放沟镇党委书记陈劲松说。
与此同时,四川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为统揽,每年投入中央、省专项衔接资金近8亿元,持续推进民族特色产业、民族手工业、民族村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建设。
“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开越小。”阿坝州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村民岁泽朗布,用这一直观感受描述近年村中的变化。以往,家家户户开着农用车去山上拉木头。现在,家家户户都修起了民宿、开上了小轿车。
村党支部书记孙建东说,村子是“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9户257人中藏族约占八成。立足资源实际,以“牦牛养殖规模化、水电开发股份化、旅游服务产业化”的思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寨到旅游精品新村,从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到年均收入达百万元的转变。
2025年,四川还将开展民族地区特色产品“走进大湾区”活动,组织民族地区优质企业、资源和产品赴大湾区等中东部发达地区开展推介,促进产地与市场对接,以消费需求拉动我省民贸民品、民族特色产品、手工艺品销售,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共同现代化建设架桥梁拓渠道。
全方位嵌入 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生活着汉族、彝族、傣族、土家族等20个民族。曾经收养了4个孩子的彝族妈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陆学英带动社区成立了“榴小籽”志愿服务队,600余名各族居民积极加入。
“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陆学英用朴实的话语诠释着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也成为四川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注脚。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四川积极完善政策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快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三项计划”,推动跨区域协作,全方位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四川成绩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创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89个、省级1016个,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和广元市、雅安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2024年9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四川11个模范集体、13名模范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2024年在各族青少年交流方面,受益群众总人数88万,其中线上25万余人,线下63万余人,跨省区双向流动交流405场次,12万余人参与。4个项目入选“三项计划”全国试点示范项目,3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四川还创造性开展“同运动·一家亲”线上线下活动,吸引全省5000余所学校、1000余个宗教活动场所、5000多个村寨社区,超70万名各族群众参与,走出以体育赋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
四川省民族宗教委相关负责人说,四川省民族宗教工作系统将坚持“紧扣主线抓落地,稳中求进创争先”的工作基调,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开拓创新、主动作为,进一步提升四川省民族宗教工作质效,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民族宗教工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