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甘孜州新龙县:精准施策 勠力同心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暨模范事迹宣讲会
2024-11-19   来源:甘孜州民宗委

党建引领赢民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体系、强引领、严考核,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落地落实。一是构建体系抓落实。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将创建工作纳入县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印发创建工作方案,组建指挥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上下一心、干群协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二是示范引领抓落实。采取“党建引领+点位打造+思想领航”方式,统筹推进创建工作。组建党员宣传服务队93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八进”活动和“有事找党员+”活动,创新设立“牧区党员驿站”和“机关党员示范岗”,形成“以点示范、串点呈线、连线成片”的立体效应,展现党员先锋作用,赢得群众广泛信任。三是督查考核抓落实。把创建指标量化为各级党组织目标任务,推行“三督三查”,实行“一月一推进、一季一评比”,让各级党组织在“比学赶超”中推进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基层治理聚民心。坚持把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通过基层治理凝聚民心、激发活力、促进团结。一是基层治理赋能民族团结。坚持治理与创建统筹抓,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络机制,采取“1+2+N”联谊模式,架起2876名公职人员与7894户农牧民家庭及寺庙僧尼的全覆盖联谊桥,扎实开展“四共、五进、六互”活动,走深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建强基层堡垒,助推基层治理,促进民族团结,设立石榴籽工作中心16个、石榴籽工作室93个,收集群众困难诉求726条、解决563条,受益2458户。二是人才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与东西协作、省内帮扶地区的衔接协调,浙江黄岩区、宜宾市和省农业农村厅选派专家人才52名结对帮扶25所学校、5家医院,帮带培养本土人才49名;举办“浙里石榴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4期,选派基层干部人才190名赴浙江黄岩区考察培训,学习践行“枫桥经验”,凝聚沿海地区与涉藏地区民族团结共融的强大合力。三是移风易俗助力民族团结。聚焦“弘扬新风正气、革除陈规陋习”,常态化开展“四项治理行动”,重拳整治隆丧厚葬、婚丧嫁娶等陈规陋习,引导群众形成厚养薄葬好风气,深化基层依法治理。

民生保障暖民心。聚焦民生困难,办好民生实事,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党的关怀,不断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是促进就业解民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5场次,举办就业招聘活动8场次,推送就业岗位6000余个,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2104个,新增城镇就业288人,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4398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二是发展产业助民富。以“有机之州”建设为载体,以农村产业培育为抓手,通过“党组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积极发展有机产业,成功创建州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达85个、收入20万元以上达3个、收入50万元以上达1个,人均分红174.26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三是优化服务利民事。践行亲民、便民、为民服务宗旨,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设立21个便民服务窗口,在提升效能上做加法、优化程序上做减法,持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高效办理审批服务事项数万件,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文化建设润民心。以文化建设为根本,让文化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催化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一是抓教育夯实民族团结根基。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理念,每年增加投入1000万,全面落实教育“三包”政策,投资7938.7万元支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兑现教育教学质量奖155.37万元,开展“每日一语”推普活动,全县460名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充分发挥“小手牵大手”作用,带动全县农牧民近3万人学习普通话,组织86名青少年赴浙江、宜宾等地开展“三项计划”,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二是抓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立足独特的梁茹文化,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功申报州级非遗项目7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4人,公布县级民间非遗项目39项、民间艺人40人,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新龙段(波日桥)、益西寺红色文化展览馆,成功举办两届“康巴红·新龙十三”民俗文化旅游季活动,展示独具特色的新龙人文之美,增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自信。三是抓宣传共建民族和谐良序。坚持弘扬法治精神与促进民族团结相结合,依托“腹地有声 理响新龙”等宣传平台,采取“123”模式,开展“法宣浸润”行动130场次,覆盖群众2.6万人次,用法宣营造和谐社会、用法治维护合法权益。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互动交流

  • 领导信箱
  • 访谈实录
  • 网上调查
  • 意见征集
  •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甘孜州新龙县:精准施策 勠力同心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暨模范事迹宣讲会

2024-11-19 17:47来源:甘孜州民宗委

党建引领赢民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体系、强引领、严考核,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落地落实。一是构建体系抓落实。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将创建工作纳入县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印发创建工作方案,组建指挥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上下一心、干群协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二是示范引领抓落实。采取“党建引领+点位打造+思想领航”方式,统筹推进创建工作。组建党员宣传服务队93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八进”活动和“有事找党员+”活动,创新设立“牧区党员驿站”和“机关党员示范岗”,形成“以点示范、串点呈线、连线成片”的立体效应,展现党员先锋作用,赢得群众广泛信任。三是督查考核抓落实。把创建指标量化为各级党组织目标任务,推行“三督三查”,实行“一月一推进、一季一评比”,让各级党组织在“比学赶超”中推进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基层治理聚民心。坚持把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通过基层治理凝聚民心、激发活力、促进团结。一是基层治理赋能民族团结。坚持治理与创建统筹抓,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络机制,采取“1+2+N”联谊模式,架起2876名公职人员与7894户农牧民家庭及寺庙僧尼的全覆盖联谊桥,扎实开展“四共、五进、六互”活动,走深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建强基层堡垒,助推基层治理,促进民族团结,设立石榴籽工作中心16个、石榴籽工作室93个,收集群众困难诉求726条、解决563条,受益2458户。二是人才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与东西协作、省内帮扶地区的衔接协调,浙江黄岩区、宜宾市和省农业农村厅选派专家人才52名结对帮扶25所学校、5家医院,帮带培养本土人才49名;举办“浙里石榴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4期,选派基层干部人才190名赴浙江黄岩区考察培训,学习践行“枫桥经验”,凝聚沿海地区与涉藏地区民族团结共融的强大合力。三是移风易俗助力民族团结。聚焦“弘扬新风正气、革除陈规陋习”,常态化开展“四项治理行动”,重拳整治隆丧厚葬、婚丧嫁娶等陈规陋习,引导群众形成厚养薄葬好风气,深化基层依法治理。

民生保障暖民心。聚焦民生困难,办好民生实事,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党的关怀,不断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是促进就业解民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5场次,举办就业招聘活动8场次,推送就业岗位6000余个,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2104个,新增城镇就业288人,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4398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二是发展产业助民富。以“有机之州”建设为载体,以农村产业培育为抓手,通过“党组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积极发展有机产业,成功创建州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达85个、收入20万元以上达3个、收入50万元以上达1个,人均分红174.26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三是优化服务利民事。践行亲民、便民、为民服务宗旨,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设立21个便民服务窗口,在提升效能上做加法、优化程序上做减法,持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高效办理审批服务事项数万件,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文化建设润民心。以文化建设为根本,让文化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催化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一是抓教育夯实民族团结根基。秉持“再穷不能穷教育”理念,每年增加投入1000万,全面落实教育“三包”政策,投资7938.7万元支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兑现教育教学质量奖155.37万元,开展“每日一语”推普活动,全县460名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充分发挥“小手牵大手”作用,带动全县农牧民近3万人学习普通话,组织86名青少年赴浙江、宜宾等地开展“三项计划”,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二是抓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立足独特的梁茹文化,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功申报州级非遗项目7项,代表性非遗传承人14人,公布县级民间非遗项目39项、民间艺人40人,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新龙段(波日桥)、益西寺红色文化展览馆,成功举办两届“康巴红·新龙十三”民俗文化旅游季活动,展示独具特色的新龙人文之美,增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自信。三是抓宣传共建民族和谐良序。坚持弘扬法治精神与促进民族团结相结合,依托“腹地有声 理响新龙”等宣传平台,采取“123”模式,开展“法宣浸润”行动130场次,覆盖群众2.6万人次,用法宣营造和谐社会、用法治维护合法权益。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