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守初心”,打造民族工作新矩阵。指导各街道构建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两新”组织“3+1”组织架构,实现党建引领全覆盖。按照《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标准和社区民族工作标准》要求,探索“梧桐有爱,五社管家”等基层治理特色品牌,整合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力量,让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到社区“末梢神经”。开展党建联建、党员双报到等活动,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提供载体和平台,开创“民族一家亲,党群心连心”新矩阵。
四治融合“护安心”,释放社区治理新活力。整合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7个中心职能,共同营造互嵌式社区环境。健全完善民主协商机制,修订居民公约和自治规范,评选“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成立业委会7个,搭建“说事工作室”“乡村坝坝宴”等议事平台4个,开展《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进社区,在为各族群众服务的新征程中释放出新活力。
精细服务“暖人心”,擦亮民族团结新招牌。自主培育志愿服务队20支,孵化社区社会组织44支,开展托育、家校社共育、就业创业培训孵化、义诊、义剪、社区团购等“公益+低偿”服务。培塑“邻里一家、邻里会客厅、邻里学院、邻里乐园”4大服务品牌,以品牌赋能民族团结创建,组织各族群众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共同商讨解决社区各族居民实际困难,不断擦亮民族团结“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