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激活时代创新活力。深入挖掘傈僳族服饰精神内核,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运用激光切割、数码印花等技艺,将火草麻布、太阳花图腾等文化符号转化为T台上的“流动史诗”,以创新为引擎,为傈僳族服饰非遗注入全新活力,为传统民族服饰的国际化传播开辟新路径。傈僳族服饰荣获2023年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双料荣誉,《喜事》纪录片第二集傈僳族的婚礼“爱向曙光”英文版在CGTN面向139个国家播出。
非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以非遗保护为抓手,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通过深挖傈僳族服饰、苗族蜡染等非遗资源,构建“非遗传承—创意设计—市场运营—反哺乡村”全链条,深耕46项非遗项目文化富矿,开发民族文创产品50余类,围绕“非遗一枝花”创新实施“非遗+”融合战略,全域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先后建设2个非遗传习中心、7个非遗工坊,开发傈僳族服饰、苗族蜡染等文创产品,同时积极引导盐边羊肉米线、盐边油底肉等非遗美食产业健康发展,探索建立“滋味盐边”新兴产业体系,助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
非遗传承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积极开展傈僳服饰文化体验活动,民族团结与民族文化生动共融。非遗工坊与当地学校、社区以及旅游机构合作,沉浸式体验傈僳服饰、苗族蜡染的制作乐趣,培育300余名各族手工艺人,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为民族团结注入鲜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