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互嵌促共居共学。优化社区规划,配套建设湿地公园、公共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便民商圈等公共空间,促进邻里互动,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新(改、扩)建4所中小学校,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7所、教学点2个,推行各族学生混班混宿,实现居住环境、教育资源、文化生活的深度交融。
社会互嵌促共治共享。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服务体系,在普安社区创建“三码联动”智慧平台,设置“需求码”“义工码”“捐赠码”功能模块,居民通过微信扫描提交需求,网格员24小时响应处置。2024年线上解决问题1000余件,形成“群众点单-平台派单-网格接单-社区评单”的闭环服务链。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整合74项民生事项,制作《服务指南》和办事“明白卡”,实现医保征收、创业补贴等高频事项“一窗通办”。
治理互嵌促共同共融。推行“治理嵌入”机制,建立“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架构,吸纳15家驻区单位组建党建共同体,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形成“问题共商、事务共担、资源共享”机制。在竹林桥社区试点“社会企业+公益服务”模式,注册成立四川梦竹家园居民服务公司,以“低偿+公益”方式提供家政、水电维修等服务,利润反哺社区治理,解决11个老旧小区“三无”管理难题,2024年服务居民520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5起。
文化互嵌促共融共享。以文化认同促进心理融合,打造“三交”活动品牌矩阵。在实验中学、芝溪幼儿园等学校设立“同心书屋”“民族团结体验园”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展非遗手作、传统节日等实践活动80余场。建设“石榴籽驿站”“民族团结文化广场”等实体阵地,举办“粽叶飘香情暖千家”“端午联谊”“各族美食跟我做”等主题活动,每年累计开展“三交”活动50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3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