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创新机制,顶层设计具体化。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广安市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整体合力不断增强。严格督查考核,按照“正排工序、倒排工期”的工作思路,围绕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大创建工作督促指导力度,坚持把创建活动纳入市、县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千斤重担千人挑、人人肩上有责任”的共创局面。
二是创新载体,营造氛围常态化。扩大宣传覆盖面,在《广安日报》、广安电视台、广安统一战线网站等本地媒体开辟专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势,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影像、报纸有文章、网络有信息。提高群众知晓率,开展公民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发放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明白纸等宣传资料5000余份,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浓厚社会氛围。增强活动感染力,利用全市民族宗教界双月学习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50余次,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
三是创新思路,阵地建设特色化。构筑精神家园,打造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健全广安区中桥街道解放社区与广职院“社校共建”机制,提档升级滨江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建设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为广安民族工作新增特色名片。打造品牌效应,创立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文化节”品牌,每年拟定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主题,连续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工作联动,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与新疆和田地区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联系协作机制,明确区域协同、工作会商、信息互通的共管责任。
四是创新模式,活动开展立体化。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六进”,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建设为主线,推动机关与社区结对联建、社地共建、校地共建、社校互建等活动同频共振,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培树典型带动,培树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9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学校3个,推动创建活动纵深开展。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建立“石榴籽调解工作室”,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及在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