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工程
巴中市恩阳区“三举措”推动非遗与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
2025-08-11   来源:恩阳区民宗局

 巴中市恩阳区现有十大碗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尹家飞龙等17项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涵盖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多个类别,这些非遗项目是各族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见证。近年来,巴中市恩阳区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与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是构建传承体系,夯实融合基础。设立“民间唢呐”“女子川剧”“尹家飞龙”“川北灯戏”“蓝印花布”等10余个传习基地,为非遗传承人和各族群众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设立“胡婆婆豆干”“雪山酱板鸭”“恩阳棕编”等非遗工坊9个,吸纳3万余各族群众就业。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恩阳中学、恩阳二中、尹家小学等60余所中小学校设置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实践教育课程,每年开展对中小学生开展“非遗”轮训,培训师生超2万人次。

 二是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民族融合。结合送文化下乡活动,改编川剧小戏《县官下乡》、川剧《玉簪记》折子戏、《挂印知县选段》、川北灯戏《饭碗》等戏曲节目,年均开展送“戏曲”下乡活动60余场次,为10余万群众送去精神文化大餐。在恩阳古镇北入口商业街区及恩阳非遗体验馆,植入“竹编”“棕编”“剪纸”等非遗传统手工技艺10余项,展示展销体验活动。依托恩阳河派川剧戏楼、万寿宫民俗剧场、大栈房、米仓交流中心、登科公园等场地,推动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进入旅游空间。利用“元旦”“春节”“自然遗产日”“五一”“中秋”“国庆”等传统节假日,以“年在恩阳”“二月二文昌会”“古镇夜游季”“中华龙舟赛”等为主题,年均开展川剧展演、文艺表演、交流活动100余场次。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助力共同发展。推出特色演艺、红色研学、非遗技艺等精品非遗旅游线路8条,依托米仓古道特色文化街区和戏楼广场,打造川东北最大露天茶馆和川陕渝美食特色街,年接待研学游客突破40余万人次。依托地域特色文化,创新开发“戏饭礼”“红梅玉簪”等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5000余件(套),迭代升级旅游商品,蓝印花布、恩阳棕编、提糖麻饼、恩阳豆干、叶脉书签等产品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年产值上亿元,实现非遗传承与各族群众增收的良性互动。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互动交流

  • 领导信箱
  • 访谈实录
  • 网上调查
  • 意见征集
  •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巴中市恩阳区“三举措”推动非遗与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

2025-08-11 16:32来源:恩阳区民宗局

 巴中市恩阳区现有十大碗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尹家飞龙等17项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涵盖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多个类别,这些非遗项目是各族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见证。近年来,巴中市恩阳区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与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是构建传承体系,夯实融合基础。设立“民间唢呐”“女子川剧”“尹家飞龙”“川北灯戏”“蓝印花布”等10余个传习基地,为非遗传承人和各族群众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设立“胡婆婆豆干”“雪山酱板鸭”“恩阳棕编”等非遗工坊9个,吸纳3万余各族群众就业。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恩阳中学、恩阳二中、尹家小学等60余所中小学校设置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实践教育课程,每年开展对中小学生开展“非遗”轮训,培训师生超2万人次。

 二是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民族融合。结合送文化下乡活动,改编川剧小戏《县官下乡》、川剧《玉簪记》折子戏、《挂印知县选段》、川北灯戏《饭碗》等戏曲节目,年均开展送“戏曲”下乡活动60余场次,为10余万群众送去精神文化大餐。在恩阳古镇北入口商业街区及恩阳非遗体验馆,植入“竹编”“棕编”“剪纸”等非遗传统手工技艺10余项,展示展销体验活动。依托恩阳河派川剧戏楼、万寿宫民俗剧场、大栈房、米仓交流中心、登科公园等场地,推动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进入旅游空间。利用“元旦”“春节”“自然遗产日”“五一”“中秋”“国庆”等传统节假日,以“年在恩阳”“二月二文昌会”“古镇夜游季”“中华龙舟赛”等为主题,年均开展川剧展演、文艺表演、交流活动100余场次。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助力共同发展。推出特色演艺、红色研学、非遗技艺等精品非遗旅游线路8条,依托米仓古道特色文化街区和戏楼广场,打造川东北最大露天茶馆和川陕渝美食特色街,年接待研学游客突破40余万人次。依托地域特色文化,创新开发“戏饭礼”“红梅玉簪”等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5000余件(套),迭代升级旅游商品,蓝印花布、恩阳棕编、提糖麻饼、恩阳豆干、叶脉书签等产品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年产值上亿元,实现非遗传承与各族群众增收的良性互动。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