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恩阳区现有十大碗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尹家飞龙等17项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涵盖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多个类别,这些非遗项目是各族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见证。近年来,巴中市恩阳区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与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是构建传承体系,夯实融合基础。设立“民间唢呐”“女子川剧”“尹家飞龙”“川北灯戏”“蓝印花布”等10余个传习基地,为非遗传承人和各族群众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设立“胡婆婆豆干”“雪山酱板鸭”“恩阳棕编”等非遗工坊9个,吸纳3万余各族群众就业。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恩阳中学、恩阳二中、尹家小学等60余所中小学校设置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实践教育课程,每年开展对中小学生开展“非遗”轮训,培训师生超2万人次。
二是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民族融合。结合送文化下乡活动,改编川剧小戏《县官下乡》、川剧《玉簪记》折子戏、《挂印知县选段》、川北灯戏《饭碗》等戏曲节目,年均开展送“戏曲”下乡活动60余场次,为10余万群众送去精神文化大餐。在恩阳古镇北入口商业街区及恩阳非遗体验馆,植入“竹编”“棕编”“剪纸”等非遗传统手工技艺10余项,展示展销体验活动。依托恩阳河派川剧戏楼、万寿宫民俗剧场、大栈房、米仓交流中心、登科公园等场地,推动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进入旅游空间。利用“元旦”“春节”“自然遗产日”“五一”“中秋”“国庆”等传统节假日,以“年在恩阳”“二月二文昌会”“古镇夜游季”“中华龙舟赛”等为主题,年均开展川剧展演、文艺表演、交流活动100余场次。
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助力共同发展。推出特色演艺、红色研学、非遗技艺等精品非遗旅游线路8条,依托米仓古道特色文化街区和戏楼广场,打造川东北最大露天茶馆和川陕渝美食特色街,年接待研学游客突破40余万人次。依托地域特色文化,创新开发“戏饭礼”“红梅玉簪”等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5000余件(套),迭代升级旅游商品,蓝印花布、恩阳棕编、提糖麻饼、恩阳豆干、叶脉书签等产品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年产值上亿元,实现非遗传承与各族群众增收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