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推行“五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强化“组织领、党员带、社团推、文化引、群众跟”联动协作。把城市民族工作纳入社区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员与少数民族群众“一对一”联络机制,加强联系帮扶。支持群众组建“巴人钱棍舞”等社团,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弘扬“多个人多双筷子”睦邻文化,每年举办“巴人家宴”“同运动·一家亲”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超7万。发掘优秀各族群众担任业委会等自治组织成员,推进民族事务治理向小区延伸。
二是坚持“四连心”,深化民族团结。坚持把放心的政策送到群众手中、把暖心的会议开进群众院坝、把真心的话语讲到群众心窝、把贴心的服务送进群众家门。及时公示社区党务、居务、医保等群众关注的事项,定期召开“一家亲”院坝会,提高惠民政策知晓率。不开空头支票,集中精力解决遗留问题,每年为孤寡病残、高龄空巢等特殊人群开展“上门服务”和“代办服务”超10万人次。
三是搭建“五平台”,促进互嵌共融。建立“自我管理、文化教育、权益维护、就业创业、老幼服务”平台,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在商贸聚集区成立“商户自治委员会”,打造城西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等教育阵地12个,每年接待参观研学人数超16万。设置法律工作站、就业创业服务窗口,提供法律援助和民族手工业、直播带货培训,如渡口土家族乡成立“土家刺绣传习基地”,帮助117名群众就业增收。在9个乡镇试点建设老幼服务综合体,创新设立银发食堂,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