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重要的优势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民族地区充分挖掘历史文物、非遗项目、传统节日节庆等蕴含的文化内涵,整合政府、企业、高校、文化传承人等多方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民族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从业人员内生动力不足、相关工作机制不够健全、销售渠道拓展不够、产品创新开发不足等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民族地区做好从业人员思想观念与技艺提升、加大政策扶持与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工作,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乡土文化活力,提高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
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激发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在民族地区乡村持续开展扶志教育,树牢勤劳致富导向,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强化“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思想观念,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服务社会、贡献国家,提高就业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各族群众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利用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赋能技艺提升。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文化传承创新,关键也靠人。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是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前提与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支撑。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的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融合,探索“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支持建设乡村工匠技能技艺传承培训场所、乡村工匠进课堂学堂等,在乡村设立文化和旅游类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开展培训研习、师徒传承,培育一批乡村手工业者、传统技艺人才。鼓励采取订单式培养、继续教育、工匠传承等方式,支持企业、农民合作社、就业帮扶车间、非遗工坊等开展文化产业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
提供全方位保障,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加大扶持力度。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域功能定位,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提升规划水平、设计品质、建设标准,保护好村落传统风貌,推动乡村经济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资源要素更多向民族地区乡村流动。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企业库,支持积极参与的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出台具体政策,设立扶持乡村小微文化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作者等的专项发展基金,对技艺成熟、具有明显代表性的文化产业给予精准扶持,帮助其朝市场化方向发展。对于发展前景广阔但短期存在困难的文化企业给予帮扶,提供包括长周期、低成本资金在内的综合性优质金融服务支持,真正让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创新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同,协调各方力量,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指导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抽调文化、旅游、农业、经贸、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组建专门机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协会与合作社功能,推广“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各类农民合作社、协作体和产业联盟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让“农户/传承人+基地+协会/合作社+企业”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拓宽宣传渠道,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把握各类节日、大型比赛活动的契机,主动组织或参加展销会、博览会,增强对本地特色文化产品和品牌的推广力度,进而有效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树立产权意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其相关的文化产品凝结着各族群众的智慧与创新。因此,这些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一方面,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熟悉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对非遗手工艺、民族演艺等文化艺术领域产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保障,建立文化产业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及纠纷仲裁机制,并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政策环境,依法保护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培育引导,促进文旅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调整招商引资模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民族地区培育和引进骨干文化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倾斜,帮助其做大做强,从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招引企业不能单纯以投资规模为导向,应贯彻新发展理念,赋予产业发展以“三个意义”。探索民族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方式,鼓励其他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项目,推动建立完善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拓宽销售渠道,完善销售体系。加大对电商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培育各类电商企业和人才,筹建网络销售平台,为电商提供资金贷款、业务咨询和技术支持。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拓宽展示展销的平台和渠道,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市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各短视频平台的线上直播开展文化产品个性化定制业务,通过前端沟通、中端定制、末端把控,彰显文化产品的独特价值,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以农文旅融合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积极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定制化旅游路线,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节庆会展活动等,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旅名片。推进民族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有效提升旅游商品开发水平和市场价值,优化其表现题材、材料、制作工艺、外形和包装等。推广传统手工艺体验游、非遗体验游等文旅模式,提升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联合周边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场所,开发博物馆公益旅游、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等产品和线路。
(作者:杨宏杰 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