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个人中心

  • 首页
  • 单位概况
  • 动态资讯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政务服务
  • 政府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数据发布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2025-06-20   来源:中国民族报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集体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静态展示层面,要准确把握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推动活化利用。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外观,做好物理修复,又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实现传承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活”。当前,各地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功能再生、创意转化、数字孪生、教育传承、社区参与、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要准确把握科学方法,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蕴藏的精神内涵,创新利用方式、传播载体,使其成为服务当代社会需求、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守得住”。数字技术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便捷性、可视性等特性,能够催生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展示、传播、体验提供了新途径。一方面,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运用智能传感等技术实时监测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环境,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运用图像处理等技术,对受损的文物、古迹等进行修复。例如,山西应县木塔创新应用具身智能六足机器狗,可在复杂地形中稳定移动和扫描拍摄,并通过AI算法对比历次扫描数据,自动检测木材形变、漆层脱落等细微变化,为预防性保护提供量化依据。文保部门对位于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启动烟熏与残缺壁画的智能识别、补全与复原项目,应用太赫兹技术进行无损检测与图像识别,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残缺壁画进行补全与复原。另一方面,做好合理利用。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建模,把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建设历史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例如,敦煌研究院基于海量数字化成果,构建“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全球共享。

 发展文创产业,促进“活起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与教育、旅游、商贸、传媒等领域联动,开发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鉴赏、文创开发、文物旅游、教育研学等出新出彩,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资源供给,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品牌,更好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例如,河南安阳市充分利用殷墟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殷墟博物馆与殷墟景区、“洹河夜游”、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等形成联动;文创开发紧扣年轻化与实用性,推出九大类500多种文创产品,将商文明符号转化为日常消费热点,让游客“流量”变“留量”。

 发挥群众主体性,争取“火起来”。激发全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撬动民间资本,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建立起“物”与“人”的价值与情感链接。发挥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吸引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从看“国宝”向看“文化”转变和递进。搭建开放共享的跨界合作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例如,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金沙非遗集市”“我在金沙当金匠”等社教活动、“云游博物馆”多语种直播活动、民俗表演活动,不断扩大古蜀历史文化遗产影响力。

 加强交流合作,推动“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例如,2024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达成协议,依托中国秦始皇陵与法国巴黎圣母院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围绕木质遗存保护研究和土遗址保护研究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文化遗产科技保护青年人才。今年4月,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位专家参会调研,中国博物馆数字化成果令专家印象深刻。

 总之,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有效抓手。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作者:李江南 王磊 单位:昌吉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电话:028-62012004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Commission of Sichuan Province

搜索


单位概况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行政许可/服务事项
  • 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重大民生信息
  • 招考录用
  • 建议提案

动态资讯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动态要闻
  • 公示公告

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宗教工作

  • 宗教工作
  • 办事指南
  • 表格下载
  • 政务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 依申请公开

互动交流

  • 领导信箱
  • 访谈实录
  • 网上调查
  • 意见征集
  •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2025-06-20 11:50来源:中国民族报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集体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静态展示层面,要准确把握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推动活化利用。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外观,做好物理修复,又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实现传承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活”。当前,各地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功能再生、创意转化、数字孪生、教育传承、社区参与、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要准确把握科学方法,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蕴藏的精神内涵,创新利用方式、传播载体,使其成为服务当代社会需求、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守得住”。数字技术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便捷性、可视性等特性,能够催生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展示、传播、体验提供了新途径。一方面,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运用智能传感等技术实时监测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环境,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运用图像处理等技术,对受损的文物、古迹等进行修复。例如,山西应县木塔创新应用具身智能六足机器狗,可在复杂地形中稳定移动和扫描拍摄,并通过AI算法对比历次扫描数据,自动检测木材形变、漆层脱落等细微变化,为预防性保护提供量化依据。文保部门对位于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启动烟熏与残缺壁画的智能识别、补全与复原项目,应用太赫兹技术进行无损检测与图像识别,并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残缺壁画进行补全与复原。另一方面,做好合理利用。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建模,把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建设历史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例如,敦煌研究院基于海量数字化成果,构建“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全球共享。

 发展文创产业,促进“活起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与教育、旅游、商贸、传媒等领域联动,开发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鉴赏、文创开发、文物旅游、教育研学等出新出彩,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资源供给,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品牌,更好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例如,河南安阳市充分利用殷墟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殷墟博物馆与殷墟景区、“洹河夜游”、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等形成联动;文创开发紧扣年轻化与实用性,推出九大类500多种文创产品,将商文明符号转化为日常消费热点,让游客“流量”变“留量”。

 发挥群众主体性,争取“火起来”。激发全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撬动民间资本,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建立起“物”与“人”的价值与情感链接。发挥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吸引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从看“国宝”向看“文化”转变和递进。搭建开放共享的跨界合作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例如,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金沙非遗集市”“我在金沙当金匠”等社教活动、“云游博物馆”多语种直播活动、民俗表演活动,不断扩大古蜀历史文化遗产影响力。

 加强交流合作,推动“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技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例如,2024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达成协议,依托中国秦始皇陵与法国巴黎圣母院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围绕木质遗存保护研究和土遗址保护研究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文化遗产科技保护青年人才。今年4月,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位专家参会调研,中国博物馆数字化成果令专家印象深刻。

 总之,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有效抓手。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作者:李江南 王磊 单位:昌吉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蜀ICP备2021005805号-2

网站标识码:5100000033

公安机关备案号:51010602000820

主办单位: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黄金路196号
电话:028-62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