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普法先行,厚植文物保护根基。以“八五”普法为抓手,创新构建“普法宣讲+专题培训+文化体验”三位一体宣教模式。累计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宗教事务条例》宣传手册700余份,举办宗教干部、宗教教职人员专题培训班3场,组织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5场,覆盖群众500余人次。通过政策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剖析、文物保护实践等多元化宣教,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
二是科技赋能,创新数字保护路径。联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内江圣水寺文物保护规划》,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寺内450余尊宋代摩崖造像、10余座明清建筑进行全景式数字采集,构建三维数字模型,建立宗教文物“电子档案”,实现文物信息永久存档。
三是规范提档,筑牢安全管理防线。严格执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制定消防安全分级管控、文物巡查网格化管理等8项制度,配备智能烟感报警器、红外监测设备等安防装置10余套,实现文物安全零事故。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500万元,实施圣水寺文物本体修缮、消防设施升级、防雷系统改造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