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民族宗教委与省文物局在成都签署《协作联动合作框架协议》,这是基于四川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宗教资源优势,着眼于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
未来双方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具体推动哪些工作?记者分别对话省民族宗教委、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对此次签约进行解读。
记者:双方未来如何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有哪些具体措施?
省民族宗教委:省民族宗教委与省文物局签订《协作联动合作框架协议》的初衷就是发挥放大双方的优势,通过“民族宗教+文物”的有效联动,来推动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促进文物的保护利用。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加强协作联动。
一是共同讲好“四川故事”。指的是讲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四川故事,讲好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四川故事。主要是,指导各地文博单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对展陈和配套设施进行提升,对讲解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及时补充体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展陈内容,指导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结合重要传统民族节日、重大活动、重大纪念日等,举办更多公益性的文化活动,策划推出一批反映“五个共同”的革命文物精品展览,拓展文物的宣传教育功能。比如,在每年春节、国庆等重要节日,组织文博单位举办主题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使各族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文化认同。同时,共同做好民族、宗教类可移动文物的征集、修复、研究、展示、数字化等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博物馆,做好对外展览展示。
二是共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省已经连续3年开展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三项计划”,有力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在,我们双方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有文物部门的助力,促进各民族“三交”的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形式将更加多样、内容将更加丰富。比如,在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中,将针对青少年等主要受众开发研学实践课程和活动,做到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三是共同加强研究阐释。主要是发挥双方优势,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挖掘文物中的“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和宗教中国化历史记忆,推动文物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深度融合。例如,组织专家团队对四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深入研究,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维度解读文物背后的意义,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支撑。另外,我们还将设立相应课题鼓励社会参与研究,形成论文、著作、图书等研究成果,从学术层面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内涵。双方还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四川省卷》等这样一些重要史料、资料编纂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记者: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是这次双方合作的一个重点,请问在这方面加强合作的出发点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措施?
省民族宗教委:众所周知,四川宗教活动场所文物资源丰富,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但仍存在部分教职人员缺乏文物保护专业知识,文物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省民族宗教委与省文物局建立合作机制,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大对宗教教职人员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培训,宗教类培训邀请文物部门负责人或文保专家授课;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对宗教活动场所文物安全开展联合督导检查,指导各地做好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工作,共同推进宗教领域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记者:四川民族地区革命文物资源丰富,请问双方在协同推动我省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有哪些合作基础,将开展哪些方面的深度合作?
省文物局:近年来,省民族宗教委、省文物局强化协同联动,不断加强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贡献“红色力量”。在顶层设计方面,出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保护规划》《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等纲领性文件和法律法规,统揽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在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方面。协同开展长征线路、川藏公路沿线、红色标语等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共同指导实施了磨西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昭觉县三河村脱贫攻坚纪念地等一批重点保护展示工程.在活化利用方面。联合推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等一批展陈提升项目,联手加强松潘、红原、甘孜三处“红色草原”建设,并发布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等一批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红色研学、红色旅游发展,在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卓有成效。总体而言,可以说双方这方面合作基础还是很扎实的。
去年,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明确要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次,我们在前期合作基础上,把落实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要求也写入了《协议》。
下一步,双方将聚焦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以及川藏公路沿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重点工作,合力推进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和征集,系统梳理民族地区及全省民宗系统所属革命文物资源,加强相关革命文物、文献、档案、史料、口述史的抢救征集和鉴定工作。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实施巴西会议旧址、卓克基土司官寨等一批革命文物修缮展示项目,以及彝海结盟纪念馆、丹巴红军旧址陈列馆等一批革命场馆展陈提升项目。
记者:双方如何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阐释方面加强合作?
省民族宗教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今后,省民族宗教委、省文物局将发挥双方优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挖掘好、阐发好文物蕴含的“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我国宗教中国化历史记忆,推动文物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研究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具体举措包括,双方将共同加强民族地区考古与文物研究,设立相应课题鼓励社会参与研究,形成论文、著作、图书等研究成果;将加强对我省民族地区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督促地方加大基层考古文博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保障相关科研机构在民族地区开展考古、研究工作;将支持开展青藏高原(四川境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多学科研究。推动开展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演化等国际前沿课题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将推进四川博物院积极申报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记者:目前辟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单位存在哪些风险?如何有效降低风险、整治隐患,确保宗教活动场所文物安全?
省文物局:辟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着的火灾风险。一是宗教活动场所大部分为木质结构建筑,耐火等级低;二是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存在对明火使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三是住寺人员一般年龄偏大,相当一部分场所无专职人员负责消防安全,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及时处置。
为此,我们联合省民族宗教委,将从以下方面加强对辟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监管。一是压实安全责任。督促不可移动文物使用单位(人)落实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消防安全管理“三定三禁”制度。二是开展安全评估。遴选部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防火防盗防破坏安全评估,摸清其安全状况,有的放矢开展隐患整治。三是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支持存在较大火灾风险的宗教活动场所逐步实施文物消防工程,运用科技手段降低火灾风险和有效处置火灾。四是开展联合安全抽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联合督导检查,对检查和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及时整治,对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五是加强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联合组织对教职人员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安全培训,指导宗教活动场所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应急演练。
记者:四川反映民族文化的博物馆众多,省文物局将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省文物局:博物馆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阵地。我们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立足文物资源禀赋,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开展社会教育、推出特色文创产品、发布优秀数字作品等,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宣传教育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教育的重要作用,深化拓展文物宣传教育功能,推动让民族文物活起来。支持全省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单位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我们将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四川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四川省卷》等成果的转化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