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民族宗教委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在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资金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两项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精准投向促进“三交”,持续推动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以文培元。以文化建设为基础,严格把关资金投向,培育和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项目建设。宁南县切实抓好项目资金投向“轻基建、重软装”,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投入建设党史馆、民族史馆项目2个,民族特色教育实践基地项目5个。甘孜县融合当地丰富红色资源,打造“爱国”“守法”“感恩”主题教育馆,重点巩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以文化人。通过专项支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全域覆盖、全员覆盖教育体系。会理市建设民族团结学习室、民族风情文化长廊、石榴籽书吧等,开展“薪火传承计划”学校区域试点,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成立剪纸工作坊、竹编工作坊,筹备陶艺工坊,推行布依族竹竿舞、彝族达体舞等阳光体育大课间操,备受家校师生好评,广泛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和交融。
以文润心。始终将增进共同性作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和前提,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树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典范,开展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十个一”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多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比赛,浸润滋养孩子心灵。
以文铸魂。着力促进“三交”,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乡城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建设一活动”“三进行动”,凉山彝族自治州以校本课程为平台设置民族教育课,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组织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融入红色元素、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带领学生参观会理会议遗址、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入融合,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每个孩子心灵深处。